第70章 震荡的汉东(2 / 2)

秦明心领神会:“老师,我明白了。我会尽快写一篇关于‘行政权力与市场信心’的评论员文章,探讨如何在法治框架下,更好地平衡反腐与发展关系。”

当天下午,一篇署名“本报评论员”、题为《风清气正岂能以牺牲发展为代价?——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点思考》的文章,便出现在了川西省报的电子版和内部参考上。文章看似站在宏观角度探讨问题,通篇充斥着“法治”、“规范”、“稳定预期”等正确词汇,但字里行间却不断暗示当前的反腐行动存在“过度”、“冒进”之嫌,对市场主体信心造成了“不必要的冲击”,呼吁“审慎把握反腐节奏,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

这篇文章如同在已经冒烟的火堆上又浇了一瓢油,迅速被各大财经媒体和网络平台转载、解读,“汉东反腐吓跑投资者”、“营商环境恶化”等关键词开始频繁出现,舆论进一步发酵,给下午即将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蒙上了一层更加厚重的阴影。

下午三点,汉东省委常委会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各位常委依次落座。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会议室内的气氛异常沉闷和压抑。没有人交头接耳,大多数人要么低头看着面前的茶杯,要么面无表情地目视前方,空气中仿佛凝结着看不见的冰霜。李达康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田国富虽然腰杆挺直,但眼神中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其他常委更是神色各异,心思难测。

刘长生和沙瑞金一前一后走进会议室。刘长生的脸色依旧不太好看,而沙瑞金则努力保持着惯常的沉稳。

沙瑞金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常委,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他清了清嗓子,试图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同志们,都到了?看大家今天气氛有点沉闷嘛,不要这么压抑。”他脸上挤出一丝笑容,“首先我要向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我们汉东省的反腐败斗争,正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稳步、有力地向前推进!近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这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这番话在眼下这种投资受挫、舆论质疑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耳。几位常委的眼皮微微跳动了一下,但依旧无人接话。

沙瑞金顿了顿,按照议程安排道:“良同志带领大家,围绕‘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优化政治生态’主题,进行学习教育。育良同志,请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高育良。

高育良扶了扶眼镜,脸上露出他那标志性的温和而又带着学者矜持的笑容。他摊开精心准备的讲稿,开始讲述。

高育良引经据典,从历史的兴衰更替讲到苏共亡党的教训,深刻阐述了腐败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极端危害性,强调了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他的理论功底深厚,逻辑清晰,言辞恳切,任谁听了都会觉得这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报告。

然而,就在大家逐渐被他的论述带入之时,高育良的话锋开始发生极其微妙而又致命的偏转。

“……所以说,同志们,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斗争具有极端重要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他语气沉痛,随即却来了一个转折,“但是,我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目光扫过在场的常委,尤其是在刘长生和赵达功脸上停留了片刻:“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地方,在一些特定时期,由于方式方法不当,或者……或者因为某些非经济因素的过度干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主体的信心,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甚至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造成……不必要的迟滞和损害。”

高育良并没有直接点名昨夜反贪局的行动,但每一个字都像是指向那个方向。

“比如,在某些案件的查处过程中,如何精准把握政策界限,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如何避免因为个别案件引发对整个营商环境的误读和恐慌……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妥善处理的现实课题啊!”

他侃侃而谈,将反腐与发展对立起来,不断强调平衡、稳妥、减少震荡,言语之间,看似在探讨方法论,实则将“反腐影响经济”这个命题,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并且巧妙地引导着众人将眼前的投资受挫、舆论哗然与反贪局的行动联系起来。

会议室内的气氛,随着高育良的辅导,非但没有变得风清气正,反而更加压抑、更加诡谲。原本就心思沉重的常委们,此刻脸色更加难看。刘长生的手指紧紧捏住了茶杯,赵达功的眉头已经拧成了一个川字。就连沙瑞金,脸上的笑容也早已消失不见,目光锐利地盯着高育良,仿佛要穿透他那张温文尔雅的面具。

高育良的发言,就像是在本就沉闷的炸药桶旁,不紧不慢地划着了一根火柴。他最后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总之,同志们,反腐是刮骨疗毒,目的是为了肌体健康,更好地奔跑。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刮骨之时,亦需考量病人之承受力,切忌因疗毒而伤及元气,甚至……危及生命啊!”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明白,这场看似例行公事的主题教育,已经彻底变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