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活佛济公第四部 > 第254章 古井奇冤,书生断案

第254章 古井奇冤,书生断案(1 / 2)

灵隐寺的钟声,在夏日的清晨里格外清亮,悠远地回荡在杭州城的上空。

济公和尚却对这庄严的钟声充耳不闻,此刻他正蹲在寺外不远处的一条小溪边,兴致勃勃地用手撩着清澈的溪水,逗弄着水里一群欢快的小鱼。他那身标志性的破僧衣被晨露打湿了大半,紧紧贴在身上,脚下的烂草鞋也泡得湿漉漉的,却浑然不觉。他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摇头晃脑,自得其乐:“鱼儿游,鸟儿飞,和尚我逍遥又自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留啊留……”

必清小和尚拿着一把崭新的扫帚,匆匆从寺里跑了出来,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看到济公这副没个正形的模样,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加快脚步走上前:“济颠和尚!你又在这里偷懒耍滑!住持师父让你去厨房帮忙挑水,你快去吧,不然大师兄广亮师父又要大发雷霆,回头又要罚你抄一百遍《金刚经》了!”

济公慢悠悠地抬起头,眯着一双醉眼朦胧的眼睛,看了看必清,又低头看了看水里四散奔逃的小鱼,才不情不愿地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水珠,溅了必清一脸。“我说必清啊,你这小和尚,年纪轻轻的,怎么比广亮那老和尚还啰嗦。挑水这种粗活,让那些身强力壮的火工僧人去做就好了,我这小身板,弱不禁风的,哪经得起那大水桶折腾。”他顿了顿,又煞有介事地凑近必清,压低声音道:“再说了,我正在和这些小鱼交流佛法呢,你懂不懂?这叫‘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我在给它们讲‘因果报应’的道理,免得它们日后误入歧途,变成了餐桌上的糖醋鱼、红烧鱼。”

“你就狡辩吧!”必清抹了把脸上的水珠,又气又笑,“大师兄已经在厨房门口等着了,手里还拿着你上次打碎的那只青花瓷碗的碎片,说你再不出现,就要用碎片给你‘剃度’了!”

济公一听广亮要来找他麻烦,还搬出了“用瓷片剃度”这种狠招,顿时打了个寒颤,连忙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泥土:“哎呀,这个广亮,真是越来越没有幽默感了。好,好,我去,我去还不行吗?真是的,一点都不懂怜香惜玉,我这娇嫩的头皮,哪经得起瓷片刮啊。”

就在两人准备转身回寺的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只见一个身穿蓝色布衫的年轻书生,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旧包袱,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朝着他们跑了过来。他跑到济公和必清面前,来不及喘口气,就对着两人深深一揖,语气急切地问道:“两位大师,请问……请问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灵隐寺吗?”

“正是,正是。”必清连忙点了点头,上下打量着这个书生,见他虽然衣衫朴素,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和书卷气,不像是坏人,便问道:“公子从何而来?有什么事吗?”

那书生直起身,擦了擦额头和脸颊上的汗水,定了定神,才拱手道:“在下包拯,字希仁,乃庐州合肥人氏。此次是前往杭州府城参加秋闱乡试的。路过此地,听闻灵隐寺的济公大师佛法高深,智慧过人,尤其善于断疑难杂案,为民伸冤。所以特意前来拜访,恳请大师出山,帮忙解决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济公一听“断案”二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刚才还懒洋洋的神色一扫而空,立刻来了精神。他一把拉住包拯的手,热情地说道:“哎呀,原来是包公子!久仰大名,久仰大名!我早就听说庐州有个包拯,聪明绝顶,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断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快,快跟我说说,你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了?只要有我济公在,保证给你查得水落石出,还你一个公道!”

包拯被济公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看到济公眼中真诚的光芒,也放下心来,连忙说道:“大师客气了。此事说来话长,还请大师容在下慢慢道来。”

三人找了个路边的大石头坐下,包拯才缓缓道出了事情的经过。

“事情发生在昨天。我因为赶路,错过了宿头,便想着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庄借宿一晚。那个村子名叫李家村,位置十分偏僻,全村也就几十户人家,大多以种田为生。村里有一口古井,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井水甘甜清冽,是全村唯一的水源,村民们的日常饮水、灌溉农田,都靠这口井。”

“我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正准备找户人家敲门,却看到村口围了一大群人,吵吵嚷嚷的,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我挤进去一看,只见几个村民正从那口古井里往上拉一个人。那人被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浑身湿透,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显然已经没了气息。”

“后来我才知道,死者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姓李,大家都叫他李老汉。据说他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无儿无女,独自一人生活,平日里为人忠厚老实,和村里的人关系都还算和睦。村民们都说,李老汉是傍晚时分去井边打水,不小心脚下一滑,失足掉下去淹死的。”

“我本也以为这只是一场意外,可当我看到李老汉的遗体时,却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他的额头有一个明显的钝器伤痕,伤口很深,边缘不规则,不像是摔在井壁上造成的。而且,他的手腕和脚踝处,还有一些青紫的瘀痕,像是被人用力抓过或者捆绑过的痕迹。”

“我当时就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便想向村民们多打听一些情况。可奇怪的是,不管我问谁,他们要么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要么就干脆摇着头说不知道,眼神里都透着一丝恐惧和躲闪。我隐约觉得,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所以今天一早就赶来灵隐寺,恳请大师帮忙。”

广亮和尚不知何时也从寺里出来了,正好听到了包拯的话。他皱着眉头,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说道:“竟有这种事?依我看,这肯定是村里有歹人作案,怕被人发现,所以故意伪造了失足落水的假象。村民们定是害怕遭到报复,所以才不敢说实话。”

济公摸了摸下巴上稀疏的胡茬,眼珠一转,若有所思地说:“广亮啊,你这次倒是说对了一半。这确实不像是一场简单的意外,但也不能过早下结论。人心隔肚皮,这村里的水,恐怕比那口古井还要深啊。”他转头看向包拯,“包公子,你观察得很仔细,额头上的钝器伤和手脚上的瘀痕,确实是关键。我们必须亲自去一趟李家村,勘察一下现场,再好好问问村里的人,才能找到线索。”

包拯连忙起身拱手:“若能得大师相助,在下感激不尽!”

“客气什么!”济公摆了摆手,站起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乃是我济公的本色。走,我们现在就出发!”

必清看着济公,有些为难地说:“可是,住持师父那边……”

“放心吧!”济公拍了拍胸脯,“我去跟住持说,就说我们出去‘降妖除魔,为民除害’,这可是天大的功德,住持高兴还来不及呢,不会怪我们的。”说罢,他转身就朝着灵隐寺的山门跑去,一边跑一边喊:“住持师父!我济公去也!去为百姓伸冤,去为佛祖积德啦!”

广亮和必清无奈地对视一眼,也只好跟上。包拯收拾好自己的包袱,紧随其后。

一行四人出了杭州城,朝着李家村的方向赶去。路上,包拯又向济公等人补充了一些他在村里观察到的细节。

“大师,我还注意到一个情况。”包拯说道,“村里有一个名叫李狗剩的年轻人,是李老汉的远房侄子。此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平日里就靠偷鸡摸狗、敲诈勒索过活,在村里名声很不好。我昨天在村口看到他的时候,他神色慌张,眼神躲闪,而且身上的衣服似乎还有些潮湿,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我怀疑,他和李老汉的死脱不了干系。”

“哦?还有这种人?”济公挑了挑眉,“这李狗剩,倒是个值得怀疑的对象。不过,没有证据,我们也不能随便冤枉好人,哦不,是冤枉坏人。到了村里,我们先去看看那口古井,再想办法会会这个李狗剩。”

广亮也点了点头:“不错。我们得先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将凶手绳之以法。”

必清则有些担心地说:“可是,村里的人都不敢说话,我们怎么问啊?”

济公神秘地笑了笑:“山人自有妙计。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