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的钟声刚过,济公便背着个旧布袋,摇摇晃晃地出了山门。袋中装着几个刚从厨房“化缘”来的馒头,还有半壶没喝完的黄酒。必清和尚小跑着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金刚经》。
“师父,方丈让您今日务必将这卷经抄完,您可不能再偷懒了!”必清苦着脸,试图将经书塞到济公手里。
济公却像没听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远处的山路:“抄经哪有化缘有意思?你看,山那边好像有座破庙,说不定有什么新鲜事等着咱们呢!”
说罢,他不顾必清的阻拦,径直朝着那座破庙走去。必清无奈,只得抱着经书,气喘吁吁地跟了上去。
那破庙果然荒凉,院墙早已倒塌大半,山门歪斜地挂在一边,门楣上“土地庙”三个字也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庙内杂草丛生,正屋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阳光透过洞口洒在布满灰尘的供桌上,显得格外凄凉。
“师父,这就是座废弃的土地庙,没什么好看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必清环顾四周,总觉得有些阴森,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济公却没理会他,径直走到供桌前,拿起桌上一个掉了底的陶碗,翻来覆去地看:“这碗可是个好东西,民国三年的,值不少钱呢!”
就在这时,庙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一个年轻书生的呼救声:“救命啊!有鬼啊!”
济公和必清对视一眼,立刻冲出庙门。只见一个身着青衫的书生正跌跌撞撞地跑来,身后的草丛里,几团绿色的鬼火正追着他不放。那书生吓得面无人色,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地上。
“别怕,有本僧在!”济公大喝一声,手持静慈扇冲了上去。他对着鬼火轻轻一挥,扇子上立刻发出一道金光,那几团鬼火瞬间便消散在了空气中。
书生惊魂未定地爬起来,对着济公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圣僧救命之恩!学生柳明,乃临安府书生,今日路过此地,不知为何会被鬼火纠缠。”
“鬼火?”济公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地说,“这荒山野岭的,哪来的鬼火?定是有什么邪祟在作祟。柳公子,你且说说,你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柳明定了定神,说道:“学生乃是从乡下老家来,准备去临安府参加科举考试。路过这破庙时,想进来歇歇脚,却在庙后的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刚要报警,就被那些鬼火给追了出来。”
“有尸体?”济公和必清都吃了一惊。
“是的,就在庙后的小树林里,学生不敢细看,但依稀能看出是个中年男子,身上好像还有刀伤。”柳明回忆道。
济公立刻说道:“柳公子,你带我们去看看。必清,你去附近找几个村民来帮忙,顺便报个官。”
必清领命而去。柳明则带着济公来到了庙后的小树林。果然,在一棵大槐树下,躺着一具中年男子的尸体。死者穿着粗布衣衫,胸口有一道明显的刀伤,早已没了气息。尸体旁边,还掉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两碎银子和一张纸条。
济公捡起纸条,上面写着一行潦草的字迹:“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看来是仇杀。”济公皱了皱眉,又仔细检查了一下尸体,发现死者的手指上有一道新鲜的划痕,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一些黑色的粉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是墨粉,而且是上好的徽墨。”
就在这时,必清带着几个村民和王捕头赶了过来。王捕头看到尸体,立刻吩咐衙役们保护现场,然后走到济公面前拱手道:“圣僧,又劳烦您了。这案子看起来像是仇杀,不知您有什么发现?”
济公将纸条和墨粉递给王捕头:“王捕头,你看这纸条上的字迹,还有这墨粉,说不定能找到一些线索。另外,柳公子说他是在这破庙里发现尸体的,我们可以去庙里再仔细搜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