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高磊才猛地反应过来。
自己一直感觉新战舰哪里不太对劲,原来是没看到推进单元的喷射口。
要知道,此前支援型星际战舰的推进单元,单台的喷射口直径长达800米。
而生存-1号的全息影像,根本看不见喷射口的踪迹。
苏文继续解释道:“当然,也不是真的没办法移动。安全的时候,主武器系统也可以当作临时推进系统凑合着用,就是推进速度慢很多,零百加速差不多要1个小时。”
“零百?百倍音速的那个百?”刘向阳怀揣最后一丝希望,询问道。
因为,在分工中,刘向阳目前负责推进系统部分。
推进系统被优化掉,是刘向阳从未设想过的方向。
“百公里每小时的那个百。”苏文笑着解释道。
闻言,刘向阳双眼无神,仿佛整个人都被掏空了。
这种心情谁懂啊。
兴高采烈地为下一次星际战场做准备,结果推进系统没了!
和刘向阳一样心情的战士还有不少。
毕竟,试点小组众多,首艘星际战舰,与其说是战舰,更像是独立技术的独立验证平台。
这也是众多试点小组的首选方案。
砍掉多余的系统,先验证单一技术,以点带面。
而在众多方案中,被优化最多的,恰恰是推进系统。
当然,不是看不起推进技术。
而是定向能武器的打击速度太快了,哪怕民营企业在不断地迭代优化推进单元相关的技术。
不管是核聚变推进、惯性约束聚变推进,还是稳态岛共振能量推进。
又或是还在研究的星际冲压发动机。
在星际战舰这种庞然大物面前,持续加速还行,但是用来给星际战舰做瞬时机动,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了。
目前,罗布泊实验综合体内部,推进系统的主流技术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耳熟能详的曲速引擎,另一个则是比较小众的量子推进系统。
前者是产生曲速泡包裹战舰移动,后者则是利用卡西米尔效应,或者量子惯性来推动。
当前,量子推进系统的理论已经完善,正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技术验证,但量子推进系统依旧无法突破光速的限制。
至于曲速引擎……
石泰表示,项目仍在推进中。
办公室里,石泰正在收拾着资料。
作为无人空天轰炸机的总设计师,石泰曾经以为这款轰炸机能够在史书中留名。
万万没想到,其他国家投降得如此急促。
让代号为雨燕的无人空天轰炸机,还没服役多久,相关技术就被下放民用,以便民营企业研究太空飞行器的相关技术。
后续,石泰又带领团队设计了可形变截击机,准备作为星际战争的主要战力之一。
万万没想到,星际观光团出现了,观光团用真实星际战场表明,小型可形变截击机在星际战争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别说狗斗了,可能连对面战舰是什么样子都没看见就被秒掉了。
于是,可形变截击机连代号都没拿到,就下放给治安部门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