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沉船宝藏(2 / 2)

难道真的是“黄”“赌”,它兄弟?

杨启一咬牙,把手伸向那东西,没想到一下子没拿起来。

“卧槽,这么重吗?”

“不过那就放心了,不可能是那玩意。”

杨启抓了一块在手里,掂了掂,差不多20斤的样子。

撕开三层油纸包装,露出了里面黄澄澄的颜色。

“卧槽,大金砖!”

两人相视了一眼,赶紧清点一下数目,整整十五块大金砖。难怪这么重。

二人喜不自禁的打开另一个箱子,依旧是一箱金子,金光灿灿很是诱人。

不过这一箱大多数都是金条、还有一些是金锭和金元宝。

白雪拿起根金条,读出上面的字:“中央造币厂制”

“老公,这上面还有一个头像,还有一个古代布币一样的图案。”

杨启看了看白雪手上的,又看向自己手里的金条,说道:

“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金条,我这里的铭文是‘中央造币厂制,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让我看看你的,这个头像应该就是孙中山。回去我们找个内行人士看看再说。”

“这些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大黄鱼’和‘小黄鱼’吧!”

民国时期,还是按照老称来算,也就是一斤十六两。

所以“大黄鱼”实打实十两,合312.5克。“小黄鱼”一两,合31.25克。

当时社会上流通的主流,就是这两种金条。

至于金砖一般都是政府银行储存,军阀或者财阀、巨商私自融化储存。

杨启又拿起一个沉甸甸的金元宝,一看就是清朝的,上面的铭文刻着“光绪年制”,“足金五十两”“金库”。

底部铭文为“足金”。

一共五个五十两大金元宝。还有七八个小一点的。

杨启又拿起金锭看了起来。几个金锭上的铭文是,“嘉庆年制”、“足金”、“清”、“宝”的字样。

一共有个十三块金锭。

他平时在手机上,还喜欢看一些鉴宝节目,明白了这些带铭文的老金条、金锭、金元宝。

只要是真的肯定很值钱。肯定远超金子本身。

最后一个轻一点的箱子,也被打开了,里面还有几个盒子,最上面的两个盒子是一些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金手镯、戒指、项链、金簪子,还有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三十多颗五颜六色的宝石。

杨启拿起其中一封手感沉甸甸的,应该有五十枚。

外面都是用油纸一层一层的包的很紧。

他数了一下其中一个盒子是三十封,另一个是二十封。其中有几封好像比别的更大一些,他也没有在意。

一枚银元大概是26.6克–27克之间。

杨启把拿在手上的那封银元拆开看了看,这一封基本都是“袁大头”,这个他知道的,以前他老妈给他看过,说是他姥姥当年给她的压箱底。

他在斗音上看过“翘嘴泉”的直播,知道这种“袁大头”也值些钱,普通版的价值在(1000–2000元之间)。

好像三年、九年、十年的价格都不同,某些版本价值几十万。

具体等到时候整理出来,找机会问问“翘嘴泉”或者“卤蛋海”

杨启看鉴宝节目,就喜欢看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