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杨启和张军二人之间的相互吐槽,三人进入了会场。
这时候会场已经布置好了,入场的人已经不少,都是三五成群的在观察展品。
杨启三人就近来到干货区,首先入眼的是干鲍鱼,第一感觉就是大,他看了看旁边牌子上的介绍。干品单个重量4–5两,妥妥的“双头鲍”。
杨启和白雪对视了一眼,都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这鲍鱼大小和上次在“无尽岛”那里抓的差不多大。
本来二人中途还想再去一次,那次因为半路捕捞到大黄鱼群,提前返航,没去成。
“阿启哥,这海参也挺大的。”
“嗯,是挺大的。”
杨启也觉得挺大的,这时他看到了几条真空包装的干鱼,
“这是野生大黄鱼鲞(xiang三声)?”
大黄鱼鲞,其实就是大黄鱼经过盐渍、晒干等工序制成的。
它是浙江传统名菜,属浙菜系。分为“白鲞”和“老鲞”。
背开盐渍之后,经过漂洗晒干的称为“白鲞”或者“淡鲞”。没有经过漂洗晒干的称“老鲞”。
由于是背开,所以整体呈圆形,鱼肉色泽洁白,咸淡适中,味道非常的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加生姜清炖或者煮粥,对妇女产后补虚效果非常显着。
大黄鱼鲞有开胃、清火、生津、补气、活血、利尿等等药用价值。
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清蒸、红烧、香煎、炖汤等等。
大黄鱼鲞,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浙江,那个年代野生大黄鱼资源非常丰富。
当地渔民在鱼汛期,野生大黄鱼丰收,因为保鲜和运输条件的限制。鲜鱼被加工成鱼鲞储存,慢慢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等到野生大黄鱼资源逐渐枯竭以后,身价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野生大黄鱼鲞基本上,也消失在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
平时市场上售卖的大黄鱼鲞,都是用养殖的大黄鱼为原料,甚至于用黄姑鱼等长相比较相像的鱼类冒充。
干货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盒野生大黄鱼胶干品。
杨启看了看牌子上的介绍,知道了这一盒干品有一斤三两。
看起来一共也就十来个鱼胶的样子,这就说明出胶的野生大黄鱼,个体很大,很难得。
鲜品大黄鱼胶的晒制很有技术含量,这里也并不是说有多难晒。而说的是技术好的师傅,晒制完成的折率更高。
同样一斤的鲜品鱼胶,老师傅上手可以晒出六两甚至更多的干鱼胶。
而技术一般的人,可能就只能晒出五两或者更少的干品。
再走过去,二人来到冰鲜区,张军一路上不断的跟一些认识的人打招呼。
杨启二人也没有管他,开始欣赏起那些海货,这边的展品明显要丰富的多。
两人看到不少稀少的,甚至一些以前没见过的海货,比如14斤的东星斑,12斤的老鼠斑,12斤的大黄鱼。
冰鲜区最瞩目的就是,杨启和张军钓的9条500多斤蓝鳍金枪鱼,还有那两条接近300斤的黄鳍金枪鱼。
以及二人钓的最肥的那六条狗牙金枪鱼。
杨启看到一字拍开的17头“肥猪”,简直占了冰鲜区的大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