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恐怖的敲罟作业(1 / 2)

要知道这可是野生大黄鱼,有些海钓的钓鱼佬,一生可能都钓不到一条野生大黄鱼。

哪怕半斤以下的野生大黄鱼,也能卖到大几百块钱一斤。

杨启自认几个月之前的自己,也做不到野生大黄鱼放流。正所谓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他也只能做好自己。

二人经过一上午的高强度操作,也是感觉有些累了。两人坐在甲板上喝着冰镇饮料休息一会。

合计了一下上午的大黄鱼的收获,大概有个四百多条,其中十斤以上的有二十五条。

一两千斤的鱼获,重量上来说绝对是差的太多了,不过从价值上来说肯定是巨款了。

大黄鱼被誉为“国鱼”,曾经作为我国四大经济鱼种之首(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不单单是因为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曾经的产量也是有着非常的辉煌过往,仅仅舟山渔场年产量也达到16.8万吨。渔民们一网也能捕捞起上百吨的大黄鱼。

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四大经济鱼种。

然而一切都因为一种灭绝式的捕捞方式,嘎然而止:敲罟作业!

这种作业方式是明朝嘉靖年间,广东潮汕发明的,专门捕捞大黄鱼。又称:敲黄鱼,敲梆作业,敲竹杠。

作业时,由两条母船和几十条小船围成一圈,不断敲击绑在渔船上的竹板,缩小包围圈到一定程度,再加大敲击力度,震晕大黄鱼,再一并捞起。

这种作业方式就是利用声学原理,敲击声引起大小黄鱼等石首类鱼类的耳石共振,震晕后再进行捕捞。

敲罟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凡是石首类鱼类大小全部一律晕死,灭绝捕捞,比绝户网狠毒的多。

1954年,敲罟作业自广东汕头传自福建,进行全省推广,获得高产,随后各地渔民纷纷效仿,传播开来。

1957年仅仅浙江温州地区大黄鱼产量达到近10万吨,产量增长了20倍。

产量的剧增,带来的是价格的暴跌,大黄鱼的价格几分一斤,个体小一点的,直接扔到路边沤肥。

1958年,历时两年,敲罟作业,作为有害渔法,在浙江地区被叫停。

但是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为了不被饿死,很多地方的人,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大黄鱼的身上。向海求生,重新使用敲罟作业法,缓解了粮食危机。

1963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禁止敲罟的命令》,敲罟作业第二次被叫停。

随后文格期间,很多地区再次恢复敲罟作业。

年,浙江省组织了两千对渔船,前去大黄鱼中心渔场进行捕捞。此次捕捞给了大黄鱼种群致命一击,产量达到16.81万吨的最高纪录。

自此东海野生大黄鱼种群资源急剧下降,几乎是销声匿迹。

短短二三十年,就让一个种群几近消失灭绝,简直令人唏嘘不已。

资源的极度衰退,直接导致了捕捞难度的剧增,现今渔民们捕捞到野生大黄鱼全凭运气,真正到了一鱼难求的地步。

除了上面的原因,野生大黄鱼在沿海地区,成了高级酒场饭局必备的一道菜,有着稳定的市场需求。

综合来看,野生大黄鱼价格的贵,主要是因为:

1954年到1974年之间,敲罟作业的广泛传播使用,使得野生大黄鱼种群遭受灭顶之灾,种群断层,无法恢复。

野生大黄鱼的市场需求巨大,是现在捕捞量远远无法满足的,造成了现在一鱼难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