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家三口起了个大早,开始归置物件。期间三大爷一家也过来帮忙,其实也没啥好搬的。
正堂原本就是当客厅跟餐厅在用,桌椅板凳基本不用动。另一间原本是杂物间,一些农具啥的就留给三大爷家使用。
三大爷基本也是收庄稼的时候,拿来放放东西。
还有一辆三轮电瓶车,老妈准备骑去姥爷家,给他们用。一些七七八八的小东西都装到三轮车上面,一起拉过去。
期间老爸和三大爷一起去了村委会,签了协议。村长作为见证人也签了字,画了押,还给盖了村里的公章。
中午一家人在家吃了最后一顿饭,准备去姥爷家。老爸老妈叫三大爷给他们一家三口拍了张照片,背景当然是这三间大瓦房。
虽然说以后每年休渔期这段时间里,还能再回来住几个月。但是毕竟第一次离家这么久,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点点离别的伤感。
姥爷家离的也不算近,差不多有个二十公里左右。三个舅舅都在家务农,生活过的也一般。
不过以前家里有点啥好东西,也经常往外甥家送,所以杨启跟姥爷一家关系一直很好。
由于是提前打过电话,杨启开着车带着老妈赶到的时候,几家人除了在外地打工的几个表兄弟,其他人都在家里等着他们。
杨启打开后备箱,里面装了不少烟,酒,水果,保健品,之类的东西。
几个舅舅舅妈都是一番客气,最后还是帮着杨启把东西提进姥爷的正堂。
几年不见,众长辈围着杨启一顿嘘寒问暖,俗话说得好:大孙子小儿子,老人家的命根子。
姥爷家儿女辈里杨妈最大,顺带着杨启也是所有孙子辈里的老大。从小都是姥姥姥爷的心头肉。
没过多久,杨爸杨立民开着三轮车进来了。众人也帮着把三轮车上的东西搬进家来,主要是一些吃的东西,家里冷柜和冰箱里的存货。
杨启也发现了走廊角落里的地笼。这应该是小舅的,姥爷姥姥跟小舅一起生活的。
“小舅你还在放地笼吗?鱼获多不多?”杨启问道。
“是啊!平时没活干的时候,就去放放地笼粘网啥的,改善改善伙食,多了就卖给饭店。”
小舅有点骄傲的说道,
“有时候能放到老鳖,自己吃了几次,你姥爷舍不得,后来都拿去卖了,野生老鳖两三百一斤呢。”
“小启,我跟你说啊,有一次……”
得了,开始显摆了,跟钓鱼佬一个德行。
杨启打断小舅那嘚吧嘚的炫耀,把话题转移一下。
“小舅,今天有没有下笼子。”
“有啊!昨天下的,要不是在家等你们,我都去收笼子了。”小舅说道。
“走,我跟你一起去!”杨启提议。
“好啊!走吧,我带你去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