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道院的教学工作,在紧张而充满探索的氛围中步入正轨。首批一百零八名学员,如同饥渴的幼苗,拼命汲取着混沌纪元带来的全新知识。传功阁前的广场上,每日都能看到学员们盘膝而坐,尝试感应并引导那无处不在却又桀骜不驯的混沌灵气。
然而,进展远比预想的要困难。林清弦以《基础道元篇》为蓝本,结合自身对混沌灵气的初步感悟,整理出的《混沌初引诀》,虽然降低了门槛,但修炼起来依旧艰涩无比。混沌灵气不像过去的灵气那样温顺,它厚重、狂野、属性混杂,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灵气反噬,轻则经脉受损,重则走火入魔。
几天下来,仅有不到二十名天赋最佳的学员成功引气入体,迈入了炼气期门槛,且进度缓慢。大部分学员仍在门槛外挣扎,甚至有人因急于求成而受了内伤。道院内弥漫着一股焦躁和挫败的情绪。
“院长,这样下去不行。”传功阁内,苏晚晴忧心忡忡地向林清弦汇报,“混沌灵气对心性和控制力的要求太高了,现有的功法体系似乎存在根本性的不兼容。我们需要更彻底的方法。”
林清弦站在窗边,看着广场上那些眉头紧锁、汗流浃背的学员,心中同样沉重。她深知问题所在。旧时代的秩序功法,试图将混沌灵气“提纯”和“规训”,这本身就违背了混沌灵气的本质。就像试图用渔网去捞取流水,事倍功半。
“或许,我们的方向错了。”林清弦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我们不应该试图去‘驯服’混沌,而应该去‘理解’它,‘融入’它,甚至……引导它自身的规律。”
她回想起自己突破筑基时,那种不再强行对抗,而是以皇血为引,顺应混沌包容特性的瞬间感悟。也想起了星尘那种将混沌灵气视为自然环境的淡然。
“通知所有讲师和研究员,今晚在万卷楼召开紧急研讨会。”林清弦下令,“我们需要改变思路,从‘以人御气’转向‘人气相合’。”
当晚,万卷楼顶层会议室灯火通明。林清弦、陈姝、苏晚晴、雷烈、赵铁山等核心成员,以及几位在古法研究和现代能量学上有独到见解的专家齐聚一堂。
林清弦首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混沌灵气的核心特性是‘包容’与‘演化’。它并非无序,而是蕴含着一种更高层级的、动态的秩序。我们的功法,不应追求绝对的纯净和控制,而应像水一样,拥有适应各种形态的‘塑性’。”
陈姝博士展示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扫描数据显示,成功引气入体的学员,其灵力属性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混合态,并且会根据其情绪、意念甚至周围环境发生动态调整。这印证了院长的想法。或许,我们应该开发一种‘动态灵根’或者说‘适应性功法’的概念。”
一位来自古老医家的传承者补充道:“《黄帝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混沌或许就是极致的阴阳未分状态。修炼者当效法自然,如天地交感,万物化生,重在‘和’而非‘分’。”
激烈的讨论持续了整夜。最终,一个新的修炼理念初步成型——“混沌共鸣法”。
其核心在于,引导修炼者不再将自身视为灵气的“主宰”,而是视为混沌环境中的一个“共鸣体”。通过特殊的观想和呼吸法,让自身的精神频率与周围的混沌灵气产生初步的“同频共振”,从而像海绵吸水一样,自然而然地吸纳和转化灵气,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塑造最适合自身特质的灵力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