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慧明师太带领的小组正在修复天后宫的燕尾脊。天后宫的脊上装饰着 “妈祖巡海” 的剪瓷雕,破损的麒麟角已经修补完毕,工匠们还在脊两端的 “燕尾” 下方各挂了一串铜铃,铃身刻着妈祖圣号。“这样风吹铃响时,就像妈祖在庇佑众生,能驱散周围的阴邪之气。” 慧明师太说道,又让女尼们在脊瓦上洒了一层大悲水,净化气场。
玄清道长的小组则在城隍庙的钟楼和鼓楼屋顶安装新的镇兽。钟楼屋顶原本的 “避邪”(一种形似狮的镇兽)丢失了,他们重新雕刻了一只樟木避邪,嘴里叼着一把 “七星剑”,寓意 “斩妖除魔”。鼓楼的屋檐下则挂了十二串风铃,对应 “十二地支”,敲鼓时风铃随之晃动,声音与鼓声交织,形成 “声煞”,能驱散潜伏的阴邪。
三天后,溪头村的古厝修缮工作基本完成。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抬头望去,家家户户的燕尾脊都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 彩色的剪瓷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镇兽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屋檐下的铜风铃随风摆动,发出 “叮叮当当” 的清脆声响,整个村子的气场都变得轻快而祥和。
林阿福的阿嬷特意来到古厝前,抬头看着修复好的龙吻,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屋顶修好了,我这关节也不疼了,晚上睡觉也踏实多了!” 村民们也纷纷反映,家里的霉味消失了,孩子也不哭闹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长得比以前茂盛。
“这就是建筑风水的力量。” 林通站在宗祠前,对围拢过来的村民们说,“燕尾脊引气,镇兽守宅,风铃化煞,这些不是迷信,而是老祖宗根据气候、地理、气场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保护好这些古厝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风水,保护我们的家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闽南建筑的风水智慧,林通还联合锦江文化局,在林氏宗祠举办了 “闽南建筑风水展”。展览上,不仅展示了剪瓷雕、镇兽、风铃的实物和制作工艺,还有林通手绘的 “燕尾脊风水示意图”,详细讲解了不同装饰的风水作用。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对闽南传统建筑的智慧赞不绝口。
“原来燕尾脊还有这么多讲究!以前只觉得好看,没想到还能镇煞引气。” 来参观的大学生李萌感慨道,“以后我要多学习传统知识,把这些智慧传承下去。” 林通听了,心中十分欣慰 —— 这正是他举办展览的目的:让年轻人了解传统,认同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
展览结束的当天傍晚,溪头村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风势虽猛,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卷起沙尘、吹倒杂物,反而吹动屋檐下的风铃,发出悦耳的声响。林通拿出罗盘,指针平稳不动,边缘的黑气彻底消失,只剩下淡淡的金光 —— 这是气场祥和的征兆。
“风是‘气之动’,以前煞气重时,风也带着戾气;现在气场净化了,风也变得柔和了。” 林通对小陈说道,“这说明我们的修缮工作真正起到了作用,建筑风水防线已经建立起来了。”
小陈看着远处的燕尾脊在夕阳下划出优美的弧线,感叹道:“要是所有地方都能像溪头村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风水问题了。” 林通点点头:“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传承和保护,总有一天,整个闽南的建筑风水都会恢复到最佳状态。”
当天晚上,锦江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点点的星光洒在古厝的燕尾脊上,像撒了一层碎钻。林通和小陈坐在林阿福家的院子里,听着屋檐下的风铃声,喝着闽南功夫茶。远处的天后宫和城隍庙传来隐隐的钟声,与风铃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祥和的夜曲。
“师傅,明天我们去哪里?” 小陈问道。林通望着星空,微笑着说:“明天去清塘村,那里还有几座老厝需要修复。闽南的古厝那么多,我们能修一座是一座,能护一处是一处。” 他知道,守护建筑风水的路和守护龙脉的路一样漫长,但只要有人坚持,这份智慧就不会消失,这片土地的祥和就会永远延续。
月光下,燕尾脊的影子投射在青石板上,像一双双展翅的飞燕,承载着闽南人的信仰与智慧,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而林通的身影,在月影与脊影之间,显得格外坚定 —— 他就像那些默默守护古厝的镇兽,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持,为闽南的风水传奇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