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英雄本色》的票房奇迹与华音奖“年度最佳金曲”的荣耀之后,林墨并没有停下脚步。
《终极三国》顺利播出,凭借扎实的剧本和鲜明的人物,再次巩固了“终极”系列的品牌,周鹏等新人演员的人气也更上一层楼。
而这段时间里,林墨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精细打磨和后续推动中。
后期制作完成后,这部电影并没有急于大规模公映,而是走上了一条更为低调却也更具挑战性的路径。
首先是在亚太电影艺术交流周上建立的联系起了作用。
影片受邀参加了两个颇具声望的国际独立电影节,在“特别展映”单元中,这部构思奇诡、思想深邃的小成本作品,意外地获得了大量关注和好评。
专业的影评人对其大胆的叙事形式、精彩的群像表演以及充满哲思的对话赞誉有加。
“一部仅靠对话就构建起惊人戏剧张力的思想实验!”
“林墨的导演处女作展现出不俗的掌控力,他将一个科幻内核包裹在极度写实的日常对话中,效果震撼。”
“这是真正属于智者的科幻电影,成本低廉,但想象力无价。”
这些来自国际平台的评价反馈回国内,虽然并未在大众层面引起广泛讨论,却在影迷圈、知识界和业内同行中,悄悄点燃了好奇与期待的火焰。
“林墨导演作品”这几个字,开始承载起不同于“爆款制造机”的份量。
借助电影节的口碑预热,花砚庭运作的发行团队制定了一套精准的“长线口碑”发行策略。
他们没有选择大规模铺开,而是在全国主要城市的特定院线,进行了有限点映。
点映场往往安排在艺术影院或高端影城的特定厅,目标直指影迷、高校学生、文化从业者等核心受众。
票务一经开放,常常迅速售罄。
这种“饥饿营销”的方式,反而进一步吊高了外界的胃口。
终于,在充分的酝酿和期待中,《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迎来了它的正式限量公映。
首映场安排在滨海大剧院的一个中型厅。
与《英雄本色》首映时的星光熠熠不同,这次的观众席里,多了许多戴着眼镜、气质沉静的面孔,他们是影评人、学者、媒体人和资深影迷。
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复杂的场景转换,只有一个温暖的、略显凌乱的木屋,一群围坐在壁炉旁的学者。
电影开始了。
起初,是轻松愉快的学术闲聊。随着陈明远饰演的约翰·奥尔德曼,用平静无波的语气,抛出那个石破天惊的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克罗马农人。我活了140个世纪。”——影院里响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和低笑,那是难以置信的本能反应。
然而,随着对话的深入,质疑、反驳、引经据典的争吵……约翰用他看似平淡,却细节丰满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叙述,一点点瓦解着在场学者们的专业知识壁垒,也冲击着银幕前观众的认知框架。
历史、生物、宗教、心理学……所有坚固的东西都似乎在变得烟消云散。
影院里变得极其安静,只剩下壁炉柴火的噼啪声,演员们精彩的台词交锋,以及林墨那偶尔响起、却总能精准戳中情感和思考节点的配乐。
当生物学教授王建成面对无法反驳的“证据”,眼神从愤怒、困惑到最终信仰崩塌的绝望时;
当虔诚的基督徒同事在听到约翰轻声说出“我认识他,那个叫耶稣的木匠……”时,手中酒杯坠地,发出清脆的碎裂声时……观众席中传来了压抑的吸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