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挂了电话,手指还搭在手机屏幕上。
周鹏声音里那份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最后那句“我好像真的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仍在他耳边回响。
他没有立刻动作,只是坐在工位上,目光落在眼前的电脑屏幕上。
屏幕上显示着《手放开》的实时数据面板。
播放量、热搜排名、评论增长曲线,所有指标都在飞速攀升,数字跳动如同欢庆的舞蹈。
然而,预想中的兴奋并未如期而至。
一种奇异的平静,甚至带点空落的感觉,笼罩着他。
就像全力冲刺跑完一场马拉松,冲过终点线后,喧嚣褪去,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异常清醒的头脑。
他向后靠进椅背,将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面。
办公室外早已空无一人,整层楼静得只能听见中央空调低沉的送风声。
为了盯紧“三部曲”终章的数据,华星娱乐今晚几乎全员加班,此刻任务完成,同事们早已陆续离开,只有他还留在这里。
他本也可以走了。
但他不想动。
周鹏那通电话,让他清晰地意识到一件事——这些歌,真的触动了人心,甚至可能在某些关键时刻,拉了一把濒临绝望的人。
这不再是模糊的“市场反响良好”或者“数据漂亮”,而是切切实实产生了超越娱乐本身的影响。
林墨不是第一次知道作品能影响他人,但这次的感觉截然不同。
最初写歌,或许带着任务性质,带着证明自己的冲动,甚至带着几分利用“先知”的取巧。
但现在,一个更沉重也更明亮的念头悄然滋生:如果我的创作,能承载更多意义呢?
如果能帮助不止一个,而是十个、一百个迷失在情感中的人找到出口呢?
他坐直身体,拉开抽屉,取出一个边缘已有些磨损的黑色笔记本和一支笔。
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零碎的想法、旋律片段、项目构思,有些已被划掉,有些打上了着重号。
他翻到崭新的一页,写下两个字:前路。
笔尖停顿。
前路是什么?
继续复制“三部曲”的成功模式?
再打造一个“失恋治愈系列”?
或者转向其他社会议题,来一套“职场生存指南”?
他摇了摇头。
这些似乎都不对。
《终极一班》的剧集收益和“三部曲”的音乐分成确实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但行业的现实他很清楚。
顶级录音棚、金牌编曲、大规模宣发……每一次大手笔的投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豪赌。
这次赢了,风光无限;可下一次呢?下下次呢?他不能永远指望每一次都押中宝。
他需要更稳固的根基,更清晰的战略,而不仅仅是依赖灵光一现或对另一个世界记忆的搬运。
他开始冷静地回顾自己走过的路。
从《孤单北半球》的意外走红,到为韩华打造《今天》稳固地位,再到策划《终极一班》并成功运作“深情成长三部曲”,每一步看似冒险,背后似乎都隐含着某种共性——突破固有的模式。
他合上眼,思路逐渐清晰。
成功不能仅仅依赖于制造“爆款”,更需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创作方法论和内容架构能力。
他需要从“创作者”向“内容架构师”进化。
他重新睁开眼,目光落在笔记本上。他画了一个三角形。
在三角形的顶端,他写下:影视为骨。
这是内容的载体,是讲述故事、构建世界的基础。
在左下的角,他写下:音乐为魂。这是情感的核心,是直击人心、传播情绪的利器。
在右下的角,他写下:舞台为翼。
这是体验的延伸,是将二维内容转化为三维震撼,直接连接观众的桥梁。
然后,他从三个角各引出一条线,汇聚向三角形的中心,在那里郑重地写下:华流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