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81章 灾起津天港 举国抗危艰

第181章 灾起津天港 举国抗危艰(2 / 2)

赵麦围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落在津天港的位置,声音低沉而坚定:“津天港是北方最大的货运港口,周边有十几个社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这场爆炸不仅危及群众生命,还可能影响全国的春耕物资供应。陈纺娘,你要确保救援物资和春耕物资的运输通道畅通,不能让救灾影响了春耕;朱静雯,你要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尤其是老人、孩子和受伤的群众,不能让他们受冻挨饿;我现在就出发,到了现场再根据情况调整救援方案。”

上午9时30分,赵麦围乘坐的应急指挥机从京北机场起飞。机舱里,他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云层,手里攥着老王的巡检记录复印件——上面清晰地写着“4号仓湿度53%,未及时补湿”,他的脸色越来越沉:“瑞雪物流去年就因危险品存储不规范被刑部安全监察司警告过3次,却一直没整改,监管部门也没跟进处理,这次事故,绝对不是偶然!等救援结束,必须成立专项调查组,彻查瑞雪物流的违规行为,还有监管部门的失职,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依法严惩,给遇难的群众和牺牲的救援人员一个交代!”

同一时间,津天港的救援现场已经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150辆消防车从全国各地赶来,红色的车身在废墟中格外醒目,消防员们穿着厚重的防化服,背着空气呼吸器,在爆坑周边铺设水带,有的负责冷却残留的化学品,有的钻进倒塌的仓库废墟,用生命探测仪寻找幸存者。消防灭火飞机编队飞行,在爆坑上空低空盘旋,巨大的水炮从机身两侧喷出,像两条银色的瀑布,对着火场倾泻而下,试图压制残留的明火;30架救援直升机则在废墟和安置点之间往返,吊着担架,把受伤的群众从废墟中吊出来,快速运往医疗点。

刑部医卫司的1000架医疗飞机也陆续抵达,飞机刚停稳,医护人员就推着担架车、带着急救设备冲下来。京北百姓第一医院的烧伤科主任李教授,刚下飞机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到处都是受伤的群众和消防员,有的躺在地上呻吟,有的被战友搀扶着走向医疗点,不少人的衣服被烧得破烂,身上布满了烧伤和划伤,还有的人被玻璃碎片扎进了身体,鲜血染红了衣服。“快!设立三个急救区!一区处理轻伤,二区处理重伤,三区专门接收消防员伤员!”李教授对着医护人员喊道,“所有重伤员,尤其是烧伤面积超过30%的,立刻用医疗飞机转运到京北百姓第一医院、大明兵事医院的烧伤专科!”

津天百姓第一医院的急诊室里,早已忙得不可开交。院长张医生亲自坐镇急诊台,手里的笔不停地在病历上记录:“这个伤员烧伤面积40%,马上安排手术!那个伤员肋骨骨折,可能有内出血,立刻做ct!”护士们推着治疗车穿梭在病房和手术室之间,有的给伤员输液,有的给伤员包扎伤口,有的在安抚受惊的孩子。“院长,血浆不够了!A型血和o型血都快用完了!”一名护士跑过来报告。张医生立刻掏出对讲机:“通知津天血站,发动市民无偿献血,重点征集A型血和o型血,让兵用飞机把血浆送过来!同时联系京北百姓第二医院、津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调运5万毫升血浆过来!”

兵事谈议会调派的2600架兵用飞机也开始发挥作用。1000架运输机源源不断地将帐篷、食品、饮用水运抵津天港,士兵们和工农代表志愿者一起,快速搭建临时安置点。张大叔带着黄村的50名村民运输队,乘坐兵用运输机赶到了津天港,他们刚下飞机,就看到安置点里挤满了受灾群众,有的老人在哭着找孩子,有的妇女抱着受伤的孩子不知所措。张大叔立刻组织村民:“年轻的跟我来,帮着搭帐篷、搬物资;女同志去给群众分发食品和水,安抚一下大家的情绪!”他走到一位抱着孩子的阿姨身边,接过孩子,发现孩子的额头被玻璃划伤了,正在流血。“快,跟我去医疗点处理一下伤口,别怕,现在安全了。”张大叔轻声说,阿姨点点头,跟着他走向医疗点,眼泪还在不停地掉。

玛丽从法兰西加盟省调运的2万床棉被,也通过跨洋兵用飞机运到了津天港。她亲自跟着物资过来,看到安置点里不少群众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春风里瑟瑟发抖,立刻组织志愿者给大家分发棉被:“大家别着急,每个人都有,先把被子盖上,别冻着了。”一位老奶奶接过棉被,拉着玛丽的手说:“姑娘,谢谢你啊,俺家的房子被炸没了,老伴也没了,要是没有你们,俺真不知道该咋办。”玛丽握住老奶奶的手,眼眶泛红:“奶奶,您别客气,全国的人都在帮咱们,咱们一定能挺过去的,以后会有新的房子,新的生活。”

哈力克则从疆新调运了5万箱压缩肉干和3万瓶饮用水,他带着10名牧民志愿者,骑着马在安置点周边巡逻,发现有被困在废墟里的群众,就立刻联系救援人员。有一次,他们在海滨社区的一栋倒塌居民楼里,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哈力克赶紧趴在地上,对着废墟喊:“孩子,别怕,我们来救你了!你在哪里?”里面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叔叔,我在这儿,我的腿被压住了,妈妈不见了。”哈力克立刻联系消防员,和他们一起用液压钳剪断钢筋,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小女孩救了出来。小女孩出来后,抱着哈力克的脖子哭着要妈妈,哈力克一边安慰她,一边让志愿者带着她去安置点的儿童区,帮她找妈妈。

中午12时,朱静雯抵达津天府百姓总医院。急诊室外,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属,有的坐在地上抹眼泪,有的围着医护人员打听消息,还有的在互相安慰。朱静雯走进抢救室,看到医生们正在给一名烧伤面积达70%的消防员做清创手术,消防员的皮肤已经碳化,却还在昏迷中喊着“快救……救战友”。医院院长迎上来,声音沙哑:“朱议事长,目前医院已经接收了800名伤员,其中300名是消防员和救援人员,都是重伤。京北的专家团队已经到了200人,正在协助手术,但伤员太多,手术台不够用,药品也快告急了。”

朱静雯立刻掏出应急对讲机:“通知事务院药监局,即刻从全国各大药厂调运烧伤药膏、抗生素、止痛药,用兵用飞机火速运往津天港各医院;让津天百姓第二医院、津天百姓第三医院再腾出20个手术台,支援总医院;从京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再调派100名外科医生过来,务必保证每个重伤员都能及时手术!”她走到病房,看到受伤的小李躺在病床上,胳膊上缠着厚厚的绷带,脸上满是烟灰,正在打听周建明的消息。“小李,你感觉怎么样?”朱静雯坐在床边问。小李看到朱静雯,挣扎着想要坐起来:“朱议事长,周队……周队还没找到吗?我们一起出来的,他不能有事啊!”朱静雯按住他的肩膀,轻声说:“救援队伍还在找,你先好好养伤,周队是个英雄,他一定会平安的。”可她心里清楚,从第二次爆炸的威力来看,周建明恐怕已经牺牲了。

下午2时,消防灭火飞机终于控制住了火场的明火。爆坑周边的温度降至安全范围,防化队员穿着防护服,带着检测设备进入爆坑,开始清理残留的化学品。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未爆炸的硝酸铵装进密封容器,用专用车辆运离现场;对被污染的土壤和海水,则喷洒中和剂,防止污染扩散。环境部的工作人员也赶到现场,开始评估污染范围,制定修复方案——这场爆炸造成的环境损害,需要至少3年才能完全修复,而直接经济损失,已初步核算出68.66亿元,包括304幢建筑物的损毁、1.2万余辆商品汽车的报废、7533个集装箱的损失,以及后续的环境修复费用。

下午4时,周建明的遗体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找到。他的双手还保持着推战友的姿势,制服上满是烟尘和血迹,胸前的消防员徽章虽已变形,却依旧闪亮。当他的遗体被抬出来时,在场的消防员全都立正敬礼,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周队!”小李从病床上挣扎着起来,想要去见周建明最后一面,却被医护人员拦住,他靠在墙上,哭得像个孩子:“周队说过,等这次救援结束,要带我们去吃津天的狗不理包子,还说要教我们新的救援技巧,他怎么就食言了呢……”

傍晚6时,伤亡数据的初步统计结果传到了应急指挥部。赵麦围看着手里的报表,手指微微颤抖:“2万6千人遇难,其中150人是刑部灭火司、应急救援司、医疗司的救援人员;15人失踪,多为仓库区的工人和周边社区的居民;1000人受伤,其中500人重伤……”他沉默了很久,声音低沉:“这些遇难的群众,这些牺牲的救援人员,他们都是大明的百姓,都是为了守护家园而付出生命的英雄。他们的家属,我们要好好安抚,抚恤金要翻倍,子女的教育、就业,都要优先安排;失踪人员的搜救工作不能停,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找到他们。”

晚上8时,全国议事会召开紧急视频会议,赵麦围向各地代表通报了事故情况和救援进展:“目前明火已扑灭,重伤员已全部转运至外地医院,受灾群众已安置在20个临时安置点,物资供应充足。下一步,第一,成立‘津天港爆炸事故专项调查组’,由监察局牵头,彻查瑞雪物流的违规行为和监管部门的失职,调查结果要向全国公布,接受百姓监督;第二,在全国开展危险品存储专项排查,重点检查硝化棉、硝酸铵等易燃易爆品的存储情况,发现违规一律关停,相关责任人依法严惩;第三,修订《大明安全生产条例》,将‘危险品存储全程监控’‘企业安全责任终身追究’‘监管部门失职问责’写入条例,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第四,启动津天港的重建工作,由事务院住建部牵头,结合民生需求,规划新的仓库区、居民区,确保重建后的津天港更安全、更便民。”

朱静雯补充道:“我们还要组织‘安全生产理论进企业’活动,把《大明民主主义原理》中的‘民生安全观’融入企业培训,让企业负责人明白,安全不是成本,而是保障民生的根基。就像高校理论课要扎根民生一样,企业的安全生产,也要以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为核心,不能为了利益而忽视安全,更不能拿百姓的生命当赌注。”

陈纺娘则拿出安置点的物资清单:“目前已有10万顶帐篷、50万箱食品、30万瓶饮用水、10万床棉被送达,后续的物资还在陆续运输中。工农代表会继续留在安置点,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给老人理发、给孩子上课、帮群众寻找失散的亲人,直到大家能回到重建后的家园。”

深夜11时,津天港的夜空依旧被应急灯照得亮如白昼。消防飞机还在低空盘旋,监测着火场的温度;医疗飞机不时起降,转运最后一批轻伤员;安置点里,不少群众已在帐篷里睡下,孩子们抱着志愿者送来的玩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消防员们则坐在消防车旁,吃着冷掉的盒饭,眼神却依旧盯着火场的方向,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医护人员还在病房里忙碌,查看伤员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赵麦围站在指挥帐篷外,望着远处的爆坑,手里攥着一把从黄村带来的麦种。夜风微凉,带着海的气息,他轻声说:“这些麦种,是春天的希望,是百姓的生计。这场灾难虽然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重建家园,就像这麦种一样,在废墟上长出新的绿芽,就像大明的民生,一定会在大家的努力下,重新红火起来。”

旁边的朱静雯点点头,手里拿着一张孩子们画的画——画上是红色的消防车、白色的医疗飞机、绿色的麦田,还有一群手拉手的人。“你看,孩子们都相信,明天会更好。”她说,“我们不仅要重建房子,重建港口,更要重建信心,让津天港重新成为北方的重要港口,让这里的百姓,重新过上踏实、安全、红火的日子,这才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大明民主主义‘以百姓为本’的最好践行。”

远处,第一缕晨光正刺破夜空,照亮了津天港的海面。1000架医疗飞机已陆续返航,2600架兵用飞机还在忙着运输物资,150辆消防车、100辆救援车、100架救援直升机依旧坚守在现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举国上下凝聚在一起,消防员的牺牲、医护人员的坚守、工农代表的奉献、军人的担当,还有受灾群众的坚强,都在诉说着大明的凝聚力——就像之前高校理论课要扎根民生一样,这场抗灾救灾,也以“百姓生命至上”为核心,书写着大明民主主义的实践篇章,让“理论为民生”的种子,在灾难后的土地上,更深地扎下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