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77章 铁腕护童除黑恶 民生防线守根基

第177章 铁腕护童除黑恶 民生防线守根基(2 / 2)

当天晚上,全国议事会召开紧急会议,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还有刑部、兵事谈议会、礼部的负责人都在。朱静雯把西乡村的事件通报给所有人:“这次西乡村的儿童失踪案,不是个案,据刑部统计,最近三个月,全国已经有十几个孩子失踪,都可能跟贩卖人口的团伙有关。这些团伙把孩子卖到黑作坊、黑矿场,有的甚至卖到海外,这是在断大明的根,断百姓的希望!”

赵麦围拍着桌子,声音激动:“俺们黄村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要是谁敢动俺们村的孩子,俺跟他拼命!这次必须下狠手,不仅要抓坏人,还要查清楚,这些团伙的后台是谁,有没有官员包庇!”

朱悦薇打开投影,上面是全国交通枢纽的分布图:“我建议,从兵事谈议会调派武装力量,配合刑部武装巡捕司,在全国所有火车站、高铁站、大巴站、港口都设24小时值守点,每个值守点配备民生数据库终端,所有带孩子的乘客必须核验身份;另外,在每个村设‘儿童安全员’,由村民选举产生,每天在村头、学校附近巡逻,发现可疑人员立刻上报;还有,礼部要在全国播放反拐宣传,用百姓能听懂的方言,告诉大家怎么保护孩子,发现孩子失踪该找谁。”

兵事谈议会的张司令立刻点头:“我现在就调派无人机部队,在各省的交通要道巡逻,尤其是偏僻的麦田、山林,防止团伙转移孩子;另外,给每个值守点配防弹衣和防爆盾,确保巡捕们的安全。”

刑部尚书则说:“我们已经成立了‘反拐专项小组’,由李队长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排查贩卖人口的团伙,只要有线索,不管是在京北的城区,还是川省的山寨,都要立刻出击,绝不姑息!”

会议结束后,一道“全国反拐专项行动”的命令,连夜传到了大明各省。京北的每个交通枢纽,都亮起了“儿童安全核验点”的红灯,巡捕们穿着反光背心,手里拿着民生终端,仔细核对每个带孩子的乘客;南河省的麦田里,民兵们骑着民生电动车,在田埂上巡逻,防止有人把孩子藏在麦垛里;川省的凉山山寨,彝族乡亲们组成了“护童队”,每天晚上在山寨的路口值守,手里拿着火把,唱着彝族的护童歌谣;闽省的港口,巡捕们登上每一艘出海的船,检查船舱的每个角落,防止孩子被藏在货柜里。

西乡村的审讯还在继续,被抓获的黑衣服男人,终于交代了团伙的全部情况——这个团伙有二十多个人,总部在苏省的州苏府,专门在京北、南河省、川省等地拐骗孩子,然后通过火车、大巴、港口,卖到苏省的黑作坊、闽省的黑矿场,甚至通过海外商队卖到南洋。团伙里还有几个“保护伞”,是京北某府的官员,收了团伙的钱,给他们通风报信。

“把这些官员的名字记下来,立刻上报全国议事会,该查的查,该抓的抓!”李队长看着审讯记录,眼神冰冷,“俺们巡捕的职责是守护百姓,不是给贪官污吏当保护伞!”

三天后,刑部武装巡捕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抓捕,共抓获团伙成员二十五人,其中包括三名京北的官员,解救被拐孩子十七名。每个被解救的孩子,都被送到了各省的“民生儿童安置点”——安置点里有医生、护士、志愿者,给孩子做身体检查,教孩子读书、画画,还帮孩子寻找家人。

西乡村的小柱子,在安置点住了两天,王婶就来接他了。看到小柱子,王婶抱着孩子哭了好久:“俺的娃,可算把你接回来了!谢谢议事会,谢谢巡捕同志!”小柱子则拉着志愿者的手,把自己编的麦秆小火车送给她:“姐姐,这个给你,谢谢你们救了俺。”

安置点的志愿者笑着接过麦秆小火车:“以后要好好跟王奶奶在一起,要是看到陌生人跟你说话,一定要跑,知道吗?”

全国反拐专项行动开展一个月后,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一起去了京北高铁站的值守点。此时正是春运期间,高铁站里人来人往,巡捕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核对带孩子乘客的身份。李队长指着值守点的民生终端说:“朱议事长,现在我们的终端跟民生数据库实时联网,只要输入家长的身份证号,孩子的信息立刻就出来,准确率100%,这一个月,没再发生一起孩子失踪案。”

赵麦围走到一个带孩子的妇女身边,看着巡捕核对信息:“大姐,您觉得这样检查麻烦不?”

妇女笑着摇头:“不麻烦!这样俺们带孩子出门才放心,以前总怕孩子丢了,现在有巡捕同志看着,还有这机器核对,俺们心里踏实!”

朱悦薇则查看了值守点的后勤保障:“这里有热粥、热水,还有休息的椅子,巡捕们夜班冷了,还能喝碗热粥,不错。以后每个值守点都要这样,不仅要保障百姓安全,也要保障巡捕们的生活。”

离开高铁站时,夕阳正落在“民生安全防线”的牌子上,朱静雯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有的带着孩子,有的提着行李,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容。她对身边的朱悦薇、赵麦围说:“民生不是只建房子、修铁路,更要守护百姓的安全,尤其是孩子,他们是大明的未来,要是连孩子都护不住,再繁华的城市、再丰收的麦田,也没有意义。”

赵麦围点头,手里攥着小柱子送他的麦秆小火车:“俺们黄村现在每个村口都有护童岗,村民们轮流值守,孩子上学、放学,都有民兵送,再也不怕坏人了。以后全国的村子,都要这样,把护童的网织得密一点,再密一点。”

朱悦薇则打开手机,调出全国反拐宣传的播放数据:“礼部已经在全国播放了反拐宣传,用了汉、彝、苗、畲四种语言,百姓的举报电话多了很多,上周还有个闽省的渔民,举报了一个想把孩子藏在渔船上的团伙,救了两个孩子。”

当天晚上,全国议事会发布了《大明儿童安全保护条例》,条例里明确规定:每个村必须设儿童安全员,每个交通枢纽必须24小时核验儿童身份,贩卖儿童者最高可判死刑,包庇者同罪;同时,设立“民生儿童救助基金”,用于被拐儿童的安置、治疗、寻找家人,基金由全国百姓监督,账目每月公开。

西乡村的砖窑,被改造成了“儿童安全教育基地”,里面有反拐宣传画、儿童安全游戏,每个周末都有志愿者来给村里的孩子上课,教他们怎么识别坏人、怎么求救。王婶成了村里的儿童安全员,每天早上都在村口等着孩子上学,下午再等着孩子放学,手里总是提着一篮麦饼,给孩子们当零食。

均平三十三年的麦收季节,西乡村的麦田里一片金黄,小柱子跟着王婶在麦场里编麦秆,张强则带着村民们在麦田边的护童岗值守。远处,京北高铁站的红灯亮着,巡捕们还在核对乘客的身份,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巡逻,留下一道淡淡的航迹。

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来西乡村视察时,看到这一幕,都笑了。赵麦围蹲下身,接过小柱子编的麦秆小火车:“娃,编得真好,以后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保护更多的孩子。”

小柱子点点头,手里拿着麦秆,认真地说:“俺长大了要当巡捕,像李叔叔一样,抓坏人,保护小朋友!”

夕阳落在麦田里,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朱静雯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大明民主主义》里的一句话:“民生的防线,不是钢铁铸成的城墙,是每个百姓的眼睛,每个巡捕的脚步,每个孩子的笑容。”她知道,反拐行动不会结束,守护民生的脚步也不会停下,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保护,全国的巡捕、百姓,就会一直站在最前面,用铁腕护童,用真心守民生——这是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的承诺,是每个议事会成员、每个百姓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