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指导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却说不出反驳的话。调查人员还发现,训练基地的设备,大多是从旧朝买来的“进口货”,说明书是外文的,球员们根本不会用,只能当摆设——而苏省队用的训练设备,是百姓自己做的:用麦秆编的障碍物,用橡胶管做的训练绳,虽然简陋,却实用得很。
“《大明民主主义》里写,‘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的实际出发’,你们的训练,既不考虑大明的场地情况,也不考虑球员的出身背景,只追求‘虚名’,怎么能不输球?”调查人员的话,像锤子一样砸在王指导心上。
腊月初五,监察局都察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把调查结果向全国百姓公布。消息一出,百姓们的反应更激烈了——南河省的张大爷带着麦农们,到体育司门口举着“还百姓血汗钱”的牌子;苏省的织工大妈们,把织好的“民生体育”字样的锦缎,送到了全国议事会;川省的彝族乡亲,寄来了山寨球队的训练照片,上面写着“我们不要红木家具,只要能踢球的场地”。
朱静雯在全国议事会的紧急会议上,拍了桌子:“体育不是少数人的‘消遣’,是百姓的‘民生需求’!大明绿茵协会和礼部体育司,把民生基金当私产,把选拔当人情,完全违背了《大明民主主义》的初心!必须彻底整改!”
会议当场通过了整改措施:第一,撤销刘司长的礼部体育司司长职务,免去王指导的教练职务,涉嫌挪用经费的人员,交由刑部依法处理;第二,大明绿茵协会重新组建,选拔球员必须从各省百姓球队里选,农民、织工、商人、矿工都要有,选拔过程全程公开,由工农代表监督;第三,训练经费重新核算,砍掉所有“非必要开支”,把钱用在百姓球队的场地建设、设备改良上,比如给南河省的麦场球队修防滑场地,给川省的山寨球队送训练器材;第四,礼部体育司牵头,在全国各省办“民生体育培训班”,请苏省队的张磊、李刚当讲师,教百姓球队训练方法,把“扎根民生”的体育理念,传到每个角落。
整改措施公布的当天,张磊就接到了体育司的邀请,请他去京北当“民生体育讲师”。他带着苏省队的队员们,一起赶到京北,还带来了麦场训练的经验、织梭传球的技巧,甚至把织工大妈们做的防滑袜、麦秆护腕,都带到了培训班。
“训练不是在暖气房里喝热茶,是在麦场里跑圈,在泥地里练传球,”张磊在培训班上,给来自各省的球队教练讲课,“俺们苏省队能赢,不是因为球技多好,是因为俺们知道,踢球是为了百姓开心,为了交流手艺——就像俺们种麦,是为了让大家有饭吃,不是为了拿‘麦王’的虚名。”
台下的教练们,大多是来自基层的百姓,有的是农民,有的是织工,听到这话,都纷纷点头。川省凉山的彝族教练阿古拉,站起来说:“张队长,俺们山寨的场地是细沙铺的,能不能教俺们怎么在沙地里练射门?”
“当然能!”张磊笑着说,“俺们可以用麦秆编个球门,在沙地里挖小坑,练射门的准头,就像在麦地里绕着麦垄种麦一样……”
与此同时,大明绿茵协会的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选拔小组里,有南河省的麦农代表、苏省的织工代表、闽省的渔民代表,还有百姓大学的体育老师——选拔现场,没有红木家具,没有热茶,只有简单的球门和泥地场地,球员们要先通过“耐力测试”:在麦场里跑五公里,再通过“实用技能测试”:在泥地里传十次球,最后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你踢球是为了啥?”
有个来自黔省的银匠小伙子,回答说:“俺想把银匠的手艺,通过球赛传到各省,让更多人知道黔省的银饰好;也想通过踢球,跟各省的百姓学手艺,比如南河省的麦种改良,苏省的织锦技术。”
选拔小组的成员们,都笑着给了他通过——这就是大明需要的球员,不是追求虚名,而是扎根民生,服务百姓。
腊月二十,重建后的大明绿茵协会,组织了第一场“民生交流赛”——由新选拔出的球员组成的“大明绿茵队”,对阵苏省非职业队。这次的赛场,不是京北的民生体育场,而是南河省黄村的麦场——麦农们把麦场平整好,铺了细沙,用麦秆编了球门,连裁判都是黄村的王大叔,手里拿着织梭当哨子。
比赛那天,黄村的百姓都来了,有的扛着农具,有的提着织篮,有的抱着孩子,赛场边还摆着麦饼摊、织锦展台,就像苏江省的联赛一样。赵麦围、朱静雯、朱悦薇也来了,坐在麦垛上,跟百姓们一起喊加油。
新的大明绿茵队,穿的是苏省织的粗布球衣,脚上是防滑袜,踢的是麦秆编的足球。比赛开始后,球员们没有花哨的动作,只有扎实的传球、默契的配合——来自闽省的渔民球员,靠着在船上练出的平衡感,多次断下苏省队的球;来自黔省的银匠球员,用敲银饰练出的精准度,踢进了第一个球。
看台上的百姓们,欢呼着,把麦饼扔给球员们,织工大妈们还把织好的小挂件,挂在球员们的球衣上。比赛结束时,比分是1:1平局,可没有一个人觉得遗憾——球员们和百姓们一起坐在麦垛上,吃着麦饼,聊着手艺,南河省的麦农跟闽省的渔民聊“怎么用渔网拦麦地里的鸟”,黔省的银匠跟苏省的织工聊“怎么在织锦上镶银线”。
“这才是大明的足球!”赵麦围咬着麦饼,笑着说,“不是为了赢球,是为了百姓开心,为了交流民生——就像《大明民主主义》里写的,‘一切事业的根本,都是为了百姓的幸福’。”
朱静雯点头,看着场上热闹的场景:“以后,大明的体育,要多办这样的‘麦场球赛’‘山寨球赛’‘渔村球赛’,让每个百姓都能参与,让体育真正成为民生的一部分。”
腊月三十的除夕夜,京北的民生体育场里,还亮着灯——来自各省的百姓球队,正在这里举办“民生足球联欢”。球员们穿着不同颜色的球衣,有的是麦黄色,有的是深蓝色,有的是天蓝色,他们不分球队,随意组队,踢着球,唱着歌,场上的笑声、欢呼声,跟远处的鞭炮声混在一起,成了大明最动人的除夕景象。
李专员站在看台上,看着这一切,想起了调查时看到的红木家具、字画,忍不住感慨:“原来,百姓需要的体育,不是豪华的场地,不是昂贵的装备,是能跟乡亲们一起踢球,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这才是《大明国宪典》里‘民生体育’的真正含义。”
夜色渐深,球员们和百姓们一起,在体育场里煮起了饺子——饺子馅有南河省的白菜馅,苏省的荠菜馅,川省的麻辣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味道。张磊拿着一碗饺子,递给新加入绿茵队的银匠小伙子:“来,尝尝南河省的饺子,明年春天,俺们一起去黄村种麦,顺便在麦场里练球!”
小伙子接过饺子,咬了一口,笑着说:“好!俺还要教你们敲银饰,咱们把足球和银饰结合起来,做个‘银饰足球’,让全国都知道,大明的百姓不仅会踢球,还会做手艺!”
远处的夜空里,绽放出绚烂的烟花,照亮了体育场里每个人的笑脸。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看着这一切,知道这场绿茵场上的整改,不仅是纠正了体育司和绿茵协会的错误,更是让大明的体育,重新回到了民生的轨道上——就像南河省的麦种,只有种在地里,才能长出丰收的麦子;大明的体育,只有扎根百姓,才能绽放出真正的活力。
正如《大明民主主义》里写的:“任何事业,脱离了百姓,就像麦种离开了土地,终究会枯萎;只有扎根百姓,服务百姓,才能像春麦一样,年年丰收,生生不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的力量,是让每一项事业,都能成为百姓幸福的基石,成为大明繁荣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