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74章 巡校问教正学风 扎根民生固根本

第174章 巡校问教正学风 扎根民生固根本(2 / 2)

王经理脸色发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随行的监察局都察院专员立刻拿出笔录本,开始记录:“这是典型的‘廉洁风险’,校办企业的采购不公开、不透明,把民生经费变成了‘私人好处’,必须查!”

赵麦围看着堆在角落的错版手册,心里不是滋味:“这些手册要是能好好印,北湖省的农民、苏省的织工,就能少走多少弯路?校办企业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用来服务百姓的。要是连这点都忘了,这企业办着有啥用?”

第四站:基建工地——工程质量的“优与劣”

学校西侧的“新教学楼建设工地”,是巡视的最后一站。工地门口没有“工程公示牌”,几名工人正蹲在地上抽烟,看到巡视组,赶紧站起来。

“这楼建了多久了?”朱悦薇走过去,摸了摸刚砌的砖墙,手指上沾了一层灰——砖缝里的水泥都没填满,用手一抠就掉渣。

包工头刘老板赶紧过来:“建了半年了,预计明年夏天完工……”

“这样的墙,能抗北湖省的梅雨吗?”朱悦薇拿出工具包里的检测锤,敲了敲墙面,“空鼓率超过三成,不符合民生建筑标准。您看百姓商业综合体的砖墙,用的是南河省的青砖,水泥填缝要‘三抹三压’,哪像您这偷工减料?”

刘老板的额头冒了汗:“这……是学校要求‘赶工期’,所以……”

“赶工期不能降质量!”北湖省矿工周大叔走过来,他在矿上盖过宿舍,最懂工程质量,“俺们矿工宿舍的墙,要抗住矿震,都比您这结实。这教学楼是给学生上课的,要是下雨漏雨、刮风掉砖,伤了学生咋办?”

巡视组还发现,工地的“招标记录”是后补的,中标单位“北湖省建筑公司”,没有民生工程资质,之前还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被处罚过。赵麦围看着没填实的砖缝,想起去年在黄村修灌溉渠的场景:“俺们黄村修渠,村民都去监工,每块砖、每袋水泥都要过秤。汉武大学的基建,要是能让工农代表监工,能出这样的问题吗?”

第五站:反馈会——刀刃向内的“改与行”

当天下午,巡视组在汉武大学的会议室开了反馈会。没有空话套话,赵麦围直接把巡视发现的问题摆上台:

1. 《大明民主主义》课“虚”:开课率100%,但教学效果差,没结合工农需求,思论司发的案例集未使用,要求一周内拆封并培训教师,每月组织“工农讲师”来校讲课,比如请张强讲“农械改良中的群众智慧”、李姐讲“织工维权的实践”;

2. 重点学科“弱”:农学系设备闲置、脱离实际,要求三个月内完成“智能育种仪”的本土化改造,针对北湖省的气候培育“耐湿麦种”,每年至少帮本地农民解决3个种植难题,考核标准从“论文数量”改成“民生贡献度”;

3. 基建和校办企业“乱”:印刷厂采购高价纸张、错版手册坑百姓,新教学楼偷工减料、招标违规,要求立刻成立“工农监督小组”,进驻印刷厂和工地,重新审计去年的经费,违规人员交由监察局处理,一周内公示整改方案;

4. 校风学风“散”:学生上课不认真、教师重“论文”轻“实践”,要求每月组织“民生实践周”,让学生去麦田、织坊、矿区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补考“民生实践课”。

“汉武大学不是‘象牙塔’,是为大明培养民生人才的地方!”赵麦围把《大明民主主义》放在会议桌上,书页翻到“人生观”章节,“这本书里写的‘为百姓服务’,不是口号,是要学生毕业能帮农民种好麦、帮织工改好织机、帮矿工解决难题。要是做不到,这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朱悦薇补充道:“下周,百姓大学会派5名教师来汉武大学,帮你们改《大明民主主义》的教案,还会带农械、织机的实操设备,让学生能动手练。校办企业的设备,俺们机车厂也会派技术员来修,保证能用上。”

陈纺娘则拿出了“工农监督小组”的名单:“这10名工农代表,会在汉武大学驻点三个月,监督整改。印刷厂的新手册,要按‘五明币一本’的成本价印,错一版罚厂长的工资;教学楼的砖缝,要重新填实,每一块都要经农民代表张大爷验收。”

汉武大学的校领导们,从一开始的“不服气”,到后来的“脸红出汗”,最后都低着头说:“我们一定改,绝不再让议事会和百姓失望。”

尾声:寒风中的“民生希望”

离开汉武大学时,天色已经擦黑。北湖省的寒风依旧冷,可巡视组的每个人心里都透着热——张强跟农学系的学生约定,下周带他们去黄村看“民生1号”麦种的种植;李姐答应帮印刷厂的工人改“织机手册”的图纸;周大叔则跟矿区的孩子说,以后有“民生实践课”,就去矿区学“安全采矿”。

赵麦围看着汉武大学的灯光,对朱悦薇、陈纺娘说:“改一所大学不难,难的是让所有大学都记住‘民生’两个字。以后全国的大学,都要这样‘四不两直’地巡,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帮百姓过好日子。”

朱悦薇点头,手里的检测仪器还带着工地的灰尘:“下次巡校,俺们要带更多的工农代表来,让学生听听百姓的真实需求。比如让闽省的渔民跟海洋系的学生说‘怎么防台风保渔网’,让黔省的银匠跟艺术系的学生说‘怎么把银饰卖去沿海’,这样的课才有用。”

陈纺娘把校办印刷厂的错版手册放进布包,说:“这手册俺要带回苏省织坊村,当‘反面教材’,教织工们‘做事要实在’。汉武大学的整改,俺们也会在全国议事会上汇报,让所有大学都学着点——大学的根,要扎在百姓的地里,扎在《大明民主主义》的道理里,这样才能长盛不衰。”

车驶离汉武大学,窗外的灯光渐渐远去,可巡视组带来的“民生种子”,已经在这所老校的土壤里扎下了根。均平三十二年的冬天,或许依旧冷,可汉武大学的教室里,即将响起《大明民主主义》的实操课声;实验室里,即将育出北湖省的“耐湿麦种”;印刷厂的机器旁,即将印出百姓用得起的“实用手册”——这就是巡视的意义,不是“找茬”,是“送希望”,是让每一所大学,都成为大明民生建设的“助推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为百姓服务”的践行者。

正如《大明民主主义》里写的:“教育的根本,是让知识成为百姓的‘锄头’,不是官员的‘官印’。”汉武大学的整改,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全国的大学都会像百姓大学一样,把“民生”刻在教学楼的砖上,写在学生的课本里,融在每个教师的心里——这样的大明,才是百姓想要的大明,才是《大明民主主义》指引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