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50章 演武堂内整军纪 兵事议会立新规

第150章 演武堂内整军纪 兵事议会立新规(2 / 2)

“总旗(约50人)设‘勉志小旗’,不用品阶,从识字的什长里选就行。每天晨操后领诵‘三誓’:‘誓护百姓不欺民,誓守军纪不贪财,誓报国恩不忘本’;士兵练累了,就用方言讲‘秀英坚韧思想’——比如讲某士兵在断粮三天的情况下,还帮百姓把陷在泥里的牛车推出来,让士兵知道‘坚韧不是硬扛,是扛着的时候还能帮人’;还要记‘言行簿’,谁私拿了百姓的针线,谁帮百姓挑了水,都记下来,每周报给训诫总旗,好的表扬,差的劝改。”

朱静雯听完,指尖在《军志三字经》的草稿上划了划:“这思想教育,要的就是‘接地气’,不能跟之前的八股军规似的。那纪律监督呢?光有思想,没规矩管着,还是会出乱子。”

“第二,立纪律监督的纲,设‘肃伍卫’。”我指着方案里的另一部分,“名字是按大明‘卫所’建制起的,取‘整肃行伍、明志正风’的意思,不用‘纠察’‘纪检’那些现代词。肃伍卫的总部设在北京,指挥使是正三品,得选个铁面无私的——比如之前查万武案时,连皇亲国戚都敢查的周指挥使,就很合适。”

“千户所里设‘肃伍哨’,每所5个人,佩戴铜制的‘肃’字腰牌,腰牌背面刻着‘民可监督’,让百姓也能认出来。他们的活分三类:一是查‘是否护民’——比如士兵有没有强征民夫、损坏农具,要是发现某部士兵踩了麦苗,就得让将领带着士兵去补种,还得赔偿百姓的损失;二是查‘思想教育是否落实’——明志参军有没有按时开讲志会,训诫总旗有没有带读《军志三字经》,要是没落实,就扣将领的俸禄;三是查‘战时纪律’——打仗时在阵后设‘明志旗’,谁要是临阵退缩,就按‘辱没军志’论罪,轻的罚抄《军律》五十遍,重的交军法处——哦,陛下说过大明没有军法,是军律,那就按《大明军律》处置。”

我顿了顿,又补充道:“去年怀来卫有个士兵偷了百姓的铁锅,当时只罚了他三个月俸禄,没让他还锅,百姓心里有气。现在肃伍卫就得管这事:不仅要罚士兵,还得让他带着新铁锅去给百姓道歉,再帮百姓把灶台修好——纪律不是光罚,是要让士兵知道,错了就得给百姓补回来。”

“第三,立百姓监督的眼,设‘兵民共监会’。”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特意提高了声音,“军队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共监会的成员得从三方面选:一是各军种的士兵代表,得是士兵选出来的,不能是将领指定的;二是地方百姓代表,比如江南桑农、赢州渔民、汝吉村的牧民,每十户选一个,得懂点军规,还敢说话;三是人民监督协会的代表,帮着协调百姓和军队的矛盾。”

“共监会每月开一次会,就在卫所的演武堂开,百姓代表可以随便进。主要管三件事:一是受理百姓投诉,比如士兵损坏了蚕匾,就督促军队赔偿;二是巡查军营,看看士兵的伙食好不好,有没有将领克扣军饷——去年有个卫所的将领把军粮换成了发霉的米,百姓代表发现后,共监会就要求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士兵买新米;三是评议将领,每年年底,共监会给将领打分,满意的留,不满意的就报给明军兵事决策议会,让议会决定要不要换将。”

我的话刚落,演武堂后排突然有人举手——是武装巡捕卫队下辖的海上执法卫队(挂海巡司牌子)代表陈涛,他穿着海巡司的蓝色制服,帽檐上还别着贝壳徽章:“议事长,末将有个疑问:海上执法时,咱们跟水卫军协同,要是水卫军的将领不听指挥,共监会能管吗?比如上次走私船的事,刘承宗不肯派援军,共监会能不能让他受处分?”

“当然能!”我坚定地说,“共监会有权调查任何军队的事,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师。上次走私船的事,要是共监会在,就能让百姓代表去问刘承宗‘为什么不派援军’,再查他私藏绸缎的事,最后报给议会,让议会按《军律》处置——就算是指挥使,也不能凌驾于百姓监督之上。”

此时,堂下的加盟省驻军代表们也纷纷开口。法兰西加盟省驻军代表皮埃尔穿着明军铠甲,却保留了法国式的白色手套,他操着略带口音的汉话:“陛下,议事长,法兰西驻军有很多外籍士兵,他们不懂大明的指导思想,之前还有人问‘为什么要帮百姓种粮’。明志院的《军志三字经》和共监会的监督,能不能帮他们明白这些道理?”

“当然能。”朱静雯接过话头,语气缓和了些,“朕已经让明志院把《军志三字经》翻译成法语、拉丁语,还配了插图——比如‘护百姓’那页,画的就是法兰西士兵帮京北百姓修房子的事。共监会里也会选懂法语的百姓代表,跟外籍士兵聊天,让他们知道,不管是大明人还是法兰西人,‘护民’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琉球加盟省驻军代表尚泰是琉球王族后裔,他穿着绣着琉球龙纹的明军铠甲,手里拿着一份琉球百姓的感谢信:“陛下,琉球驻军之前有士兵跟渔民抢鱼,百姓意见很大。要是设了训诫总旗,就能让总旗带着士兵去给渔民道歉,再帮着捕鱼——现在琉球百姓已经开始给驻军送鱼干了,这就是‘军民同心’的好处。”

苏格兰加盟省驻军代表威廉、爱尔兰代表帕特里克、罗马代表马可、安南代表黎文、广南代表阮氏也相继表态,有的说要让明志院编当地语言的教材,有的说要在共监会里多设百姓代表,都盼着通过改革,让驻军真正融入当地,护好百姓。

议论了近两个时辰,朱静雯敲了敲帅案,堂内瞬间安静:“今日议的改革,不是朕一个人的主意,是全军将士和百姓的心意。现在开始投票——同意设立明志院、肃伍卫、兵民共监会,以及建立层级思想教育官职的,举手!”

堂下的将领们纷纷举手,连之前沉默的几位卫指挥使也慢慢举起了手——他们显然明白,再不改,军队就真的失去民心了。我数了数,一共128位代表,125票赞成,2票弃权,1票反对。反对的是山西卫指挥使张达,他小声说“怕共监会管得太宽”,朱静雯当即让共监会代表尚泰跟他解释:“共监会不是要管军队打仗,是要帮军队护好百姓,百姓支持了,军队打仗才更有力气。”张达听完,也改了主意,最终全票通过。

散会后,将领们陆续离开,演武堂的烛火还在燃烧,照亮了帅案上的改革方案。朱静雯拿起《军志三字经》的草稿,轻声念道:“护百姓,胜亲人;守民主,为家国......”她转头看向我,眼底带着暖意:“韵澜姑母,今日这会,算是给明军扎了新根。往后,明军就不会再脱离百姓了。”

我点点头,望着窗外的月色——月色下,远处百姓综合体的工地上,还有零星的灯火,想来是工人在加班赶工。“军队和百姓,就像这梁柱和地基,地基稳了,梁柱才能立得牢。”我拿起案上的青稞绳剑穗,“次仁旺堆老人说,青稞绳越拧越紧,军民的心也得越拧越紧。有了明志院的思想、肃伍卫的纪律、共监会的监督,这心,一定能拧得紧。”

朱静雯把剑穗重新系好,七星剑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明日一早,明志院就开始编教材,肃伍卫就去北平卫查刘承宗的事,共监会开始选百姓代表。朕要让全军知道,改革不是说说,是要真刀真枪地干,真真切切地护百姓。”

夜风从演武堂的窗缝里钻进来,吹动了案上的方案纸,“明志院”“肃伍卫”“兵民共监会”的字样在烛火下轻轻晃动,像三颗刚种下的种子,正等着在明军的土壤里,长出护民保国的参天大树。均平三十年的正月十五,民生与军事的改革在这一天交汇,一个更懂百姓、更守纪律的新明军,正从这古老的演武堂里,一步步走向大明的疆土,走向百姓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