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39章 哲堂论道明规律,民生实践融真理

第139章 哲堂论道明规律,民生实践融真理(2 / 2)

他又转向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代表,他们想弄明白‘世界是什么’‘人该怎么活’;到了中世纪,哲学变成了‘经院哲学’,天天讨论‘上帝存在不存在’,脱离了实际;近代以后,笛卡尔、康德这些人开始把哲学和科学结合,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虽然有点唯心,但强调‘思考’,推动了科学发展;再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又结合工人运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才让哲学真正变成了‘干活的工具’。”

讲到“哲学发展规律”时,李教授特意请学员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马占山站起来说:“俺觉得‘生产方式决定哲学’太对了!俺们西北以前靠天吃饭,觉得‘哲学是读书人的事’;现在搞规模化治沙,用机械种树,就得学‘规律’‘矛盾’这些哲学道理,不然治沙没效果——生产方式变了,俺们的想法(哲学认知)也得变!”

张铁林也补充道:“俺们厂以前是手工修机器,老工人靠经验;现在是智能机器,得学编程、学原理,这就是‘科学影响哲学’——科学进步了,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新机器!”

下午的课程,李教授重点讲了“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和“世界物质统一性”。讲到“人的存在矛盾”时,他列举了“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三种矛盾,让学员们对号入座。

江南桑农阿珠站起来说:“俺的‘理想与现实’矛盾可大了!俺想扩大桑蚕养殖(理想),可村里的土地不够(现实);后来用‘辩证思维’想,俺们可以搞‘立体养殖’,楼上养蚕,楼下种桑,既省空间又能循环——这就把理想变成现实了!”

老木匠次仁旺堆则说:“俺的‘有限与无限’矛盾:俺年纪大了(有限),想把木工手艺传下去(无限);现在俺报了自考‘手工艺传承’专业,想把经验写成教材,教给更多年轻人——这样就算俺不在了,手艺也能传下去,有限的生命就变成无限的了!”

在“哲学与方法论”部分,李教授强调:“哲学不只是‘想’,更是‘做’——它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比如‘矛盾分析法’,你们遇到问题时,先找‘矛盾双方’,再看‘怎么转化’。汝吉村搞文旅,一开始游客少(矛盾一方),后来分析原因:一是宣传不够,二是交通不便(矛盾根源),于是做短视频宣传、修了便民路,游客就多了(矛盾转化)——这就是用方法论解决问题!”

讲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李教授举了农业科学的例子:“以前‘育种’靠经验(哲学里的‘朴素认知’),现在靠‘基因技术’(科学),但科学还是要靠哲学指导——比如育种要遵循‘遗传规律’(哲学里的‘物质规律’),不能瞎改基因。科学从哲学里分离出来,但永远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最让学员们感兴趣的是“运动与静止”和“时空观”。李教授拿着张铁林带来的齿轮说:“齿轮转的时候是‘绝对运动’,停的时候是‘相对静止’——你们修机器时,得知道‘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要定期检查磨损;‘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停机检修时要抓紧时间,不能耽误生产。要是像牛顿那样认为‘运动要靠上帝推一把’,那你们修机器就该去求神,不是求原理了!”

关于“时空观”,李教授结合农业生产说:“时间是‘一维的’,比如汝吉村种青稞,错过了播种时节,再补种就晚了;空间是‘三维的’,比如养殖池的大小、高度,都会影响三文鱼的生长。康德说‘时空是人的先天认识’,这不对——你们种地,能摸到土地(空间),能看到季节变化(时间),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想出来的!”

课程的最后,李教授讲了“世界物质统一性”。他说:“不管是自然界的山川、土地,还是人类社会的种地、修机器,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比如你们想改良机器,这个‘想法’是基于你们对机器的了解(物质)产生的。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不能拍脑袋,种地不能违农时,修机器不能靠想象,这就是哲学给咱们的最大启示。”

课程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学员们围着李教授和我提问,久久不愿离开。卓玛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说:“俺现在知道了,哲学不是天书,是帮俺们养蚕、种地的‘好帮手’!俺回去就把‘矛盾分析法’教给村里的乡亲,让大家都能多养蚕、多赚钱!”

张铁林则攥着齿轮说:“俺明天就跟厂里的老工人、年轻技工聊‘运动与静止’,让老工人知道‘经验要结合新规律’,让年轻技工知道‘新原理不能脱离实际’,一起把机器改良好!”

我看着学员们热情高涨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这堂哲学课,没有讲晦涩的术语,没有读枯燥的原着,却用学员们熟悉的种地、修机器、养蚕经历,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这些深刻的道理讲透了——这正是“大明高等学府百姓自学考试”的初心:让知识贴近民生,让哲学服务实践。

离开韵澜学院时,晚风拂过银杏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想起静雯之前说的话:“百姓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学问。”今日的课堂,正是这句话的最好印证——当哲学变成了“治沙的规律”“养蚕的方法”“修机器的原理”,它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百姓手里的“实干工具”,是大明民生路上最坚实的思想根基。

我知道,这堂哲学课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工农民众通过自考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在田里用“矛盾分析法”统筹种植,在车间用“运动观”维护机器,在村里用“物质统一性”制定发展计划——那时,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每一个百姓的心里,都将装满用知识改变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