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答案偏差就更大了,”李教授耐心解释,“首先,概念主体错了——矛盾的同一性是‘同一对矛盾内部双方的属性’,不是‘物质与意识这对特定矛盾’,也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比如汝吉村种青稞,‘青稞的产量’和‘土地的肥力’是一对矛盾,同一性就是‘产量依赖肥力(相互依存)’‘肥力够了产量能提高(相互贯通)’;其次,本质内涵漏了——‘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这两个核心点没提,等于没说清‘同一性是什么’。”
他又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图:“修正后应该是:‘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同一矛盾内部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比如汝吉村治沙时,‘沙害’和‘治沙措施’是一对矛盾——没有沙害,就不需要治沙措施(相互依存);要是治沙措施得当,沙害能变成可利用的土地(相互转化),这就是同一性。’你得记住,‘同一性’是‘一对矛盾内部’的关系,不是‘不同矛盾’的关系。”
悦薇点点头,脸上有点发红:“我之前把‘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普遍性’搞混了,以为是‘到处都有矛盾’,以后会分清的。”
然后是“社会存在”的名词解释,悦薇写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人与社会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关系之间的总和。’”
李教授叹了口气:“悦薇姑娘,你这是把‘概念定义’和‘相关原理’搞混了。题目问‘社会存在是什么’,你回答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就像问‘馒头是什么’,你说‘馒头能吃饱’,没说清馒头本身是什么。而且你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界定也错了——‘社会存在是人与社会交往的产物’不对,比如京北的地理环境、汝吉村的人口数量,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交往’产生的;‘社会发展关系之间的总和’也错,社会存在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比如土地、资源、生产方式,这些才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只是其中一部分。”
他拿起静雯的卷子,指着静雯的答案:“你看陛下的答案——‘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汝吉村的土地、三文鱼养殖池(地理环境与生产资料)、村里的人口数量(人口因素),还有村民种青稞、养三文鱼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就把‘社会存在是什么’说清楚了,还结合了实际例子。修正后的答案应该是:‘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比如汝吉村的土地资源(地理环境)、村里的劳动力数量(人口因素)、村民种植青稞的方式(生产方式),这些都是社会存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悦薇把静雯的答案抄在笔记本上,小声说:“原来社会存在是‘物质的东西’,不是‘关系’或‘想法’,我以后答名词解释,先想‘这个概念到底指什么’,再组织语言。”
最后是简答题“简述大明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悦薇的答案是:“1大明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世界的;2大明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是吸收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天下继承并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李教授指着答案,慢慢分析:“这道题10分,你大概只能得2分。首先,你混淆了‘理论特征’和‘根本区别’——第一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世界’,只是大明哲学的特征,没说旧哲学的缺陷,比如旧哲学要么‘唯物不辩证’(像有些人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两面),要么‘辩证不唯物’(像有些人光想不做,不考虑实际情况),没有对比就不算‘区别’;其次,你混淆了‘理论来源’和‘根本区别’——第二点讲的是大明哲学从哪来,不是它和旧哲学不一样在哪,而且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不是大明哲学的来源,这点也错了;最后,你漏了所有核心要点,比如‘研究对象不同’(旧哲学想囊括所有知识,大明哲学只研究普遍规律)、‘阶级属性不同’(旧哲学为剥削阶级服务,大明哲学为工农服务)、‘目的不同’(旧哲学只解释世界,大明哲学要改造世界)。”
他又翻到静雯的答案,接着说:“陛下答出了‘目的不同’和‘有唯物史观’,但也漏了‘研究对象’。正确的答题思路应该是分三点:第一,研究对象不同——旧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大明哲学研究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第二,内容不同——大明哲学实现了唯物与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旧哲学没有;第三,目的不同——旧哲学解释世界,大明哲学改造世界,比如工人们用矛盾分析法改良机器,农民们用生产方式理论提高产量,这都是‘改造世界’的体现。”
悦薇听完,趴在桌子上,有点沮丧:“原来我不仅概念没懂,连答题思路都错了,看来我得从头学起,不然以后帮百姓辅导都不行。”
静雯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别灰心,我第一次学哲学时,也把‘物质’和‘意识’搞混过。你看这位龙江工人师傅的笔记,他把‘矛盾’说成‘干活时遇到的两难事’,把‘实践’说成‘动手干活’,多好懂。咱们学哲学不是为了背概念,是为了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你帮洛桑补习时,能用‘辩证否定观’告诉他‘既要学老方法,也要创新’,这才是真学会了。”
李教授也点点头:“陛下说得对,自考考哲学,就是想让工农民众能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比如农民考生答‘社会存在’,能想到自己种的地、用的农具;工人考生答‘矛盾’,能想到机器的效率和维修成本,这就够了。悦薇姑娘,你以后做题时,多联系汝吉村的事,比如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想‘卓玛大姐种青稞,试过好几种肥料,最后才找到最适合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慢慢就会了。”
悦薇抬起头,眼睛又亮了起来,她把李教授的修正答案和静雯的答题思路都抄在笔记本上,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太阳:“我知道了!以后我每天学一个哲学概念,都用汝吉村的例子编个小故事,这样肯定能记住。等自考开始,我还要帮村里的老人们整理‘哲学大白话笔记’,让他们也能轻松答题。”
离开百姓大学时,夕阳正洒在校园的梧桐树上,把叶子染成金色。静雯手里拿着那份60分的模拟卷,说要把错题整理成“自考备考指南”,放在云平台上;悦薇则抱着笔记本,一路都在念叨“明天要学‘实践论’,用洛桑修拖拉机的例子来记”。
我看着她们的背影,心里满是欣慰。自考不是为了考倒谁,是为了让百姓能用知识武装自己——老木匠能用“客观实在性”理解木料的属性,工人能用“矛盾分析法”改良机器,农民能用“社会存在”规划种植,这些才是自考的真正意义。
晚风里,远处传来百姓大学的下课铃,我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无数工农民众拿着《大明哲学概论》的合格证书,用哲学思维解决身边的问题:在田里,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统筹浇水和施肥;在车间,他们用“发展的观点”改进生产技术;在村里,他们用“矛盾分析法”调解邻里纠纷——那时候,哲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百姓手里的“干活工具”,是大明民生路上最坚实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