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代表小李(农技员)拿着《耐寒葡萄种植手册》站起来,声音里满是激动:“我之前在西域自治省教农民种葡萄,总觉得按书本教就行,后来才知道,得按当地的土性改方法——比如沙漠边缘得用‘滴灌’,而不是‘漫灌’。这思想跟我悟的一样:不是教条,是行动。《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这个名字好,因为它既有人,有百姓;又有事,有行动。”
科学家代表老郑(水利专家)也附和:“对!之前修汝吉村的灌溉渠,按图纸得修直线,可次仁村长说‘绕开青稞地才不耽误收成’,我们改了路线,村民们更支持。这就是思想里说的‘以行动改变’,不是按教条来,是按百姓的实际来。加‘朱静雯’三个字,是让大家记住,这思想是从基层干出来的,不是从朝堂上编出来的。”
静雯看着讨论热烈的代表们,突然站起来,双手合十对着台下鞠了一躬:“各位代表,我想跟大家说句心里话——我不想要‘朱静雯思想’这个名字,不是谦虚,是因为这思想里的每一个字,都不是我写的,是多吉大叔的锄头写的,是卓玛大姐的锅铲写的,是丹增的手机写的,是所有基层百姓的双手写的。但大家说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我认,因为它不是‘朱静雯的思想’,是‘朱静雯和百姓一起干出来的思想’。我希望这个名字能提醒所有官:以后你们到基层,不是‘指导百姓’,是‘跟百姓一起干’;以后你们用这个思想,不是‘念条文’,是‘解难题’。”
我看着静雯眼里的光,又看了看台下点头的代表们,知道这思想的名字已经在大家心里有了答案。我敲了敲桌上的铜铃,会场瞬间静下来,只有远处高铁实验列车的鸣笛声偶尔传来:“各位代表,现在我们对思想命名进行表决——同意将新思想命名为《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并纳入《大明国宪法典》的,请举手!”
农民代表组45席,全票举手;工人代表组40席,全票举手;妇女代表组15席,全票举手;青年\/科学家\/军人代表组4席,全票举手;官员代表组1席,全票举手。掌声响彻火车站站台,连旁边刷油漆的工人都停下手里的活,跟着鼓掌;村里的孩子们举着小旗子,围着站台跑,喊着“百姓思想,百姓的思想”。
表决结束后,我拿起《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草案,对着所有代表宣读核心条款:“《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与《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一脉相承——《大明民主主义》确立‘人民当家’的根本立场,《韵澜思想》明确‘民生为天’的价值导向,《秀英思想》奠定‘基层为本’的实践根基,《常静徽思想》拓展‘守土为民’的发展视野,而《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则将其统一于‘以行动改变百姓生活’的实践中。它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文,而是随百姓需求更新、随基层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百姓需要物流,就加‘冷链扶持’;百姓需要技术,就加‘农技下沉’;百姓需要养老,就加‘社区养老’,永远跟着百姓的日子走。”
就在我话音刚落时,站台入口处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我转头看去,只见常静徽穿着一身素雅的青色锦缎裙,头发用一支木簪挽着,身边跟着两个侍女,正缓步走来。她的脸上没有当年做皇后时的威严,多了几分温和,眼神里满是欣慰。
静雯最先反应过来,快步跑过去,拉住常静徽的手,声音里带着惊喜:“母后,您怎么来了?您不是在京北的行宫休养吗?”
常静徽笑着摸了摸静雯的头,指尖划过她袖口的青稞粉,眼里满是疼爱:“我的女儿和朱姐姐在汝吉村做了这么多大事,我怎么能不来看看?这三个月,京北的官员天天跟我汇报,说汝吉村通了电网、修了路、种了新作物,连三文鱼都能在村里养了——我听着就高兴,想着一定要来亲眼看看,看看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懂了‘为民’的道理。”
她转头看向我,语气里满是敬重,主动走上前握住我的手:“朱姐姐,你快别叫我‘太皇太后’了,你是太宗皇帝(朱标)的亲姐姐,我只是他的妻子,论辈分,你是我的嫂子,叫我‘常妹妹’就好。这些年,你把静雯带在身边,教她去基层、学实干,把她培养得这么优秀,我还没好好谢谢你呢。”
我握着常静徽的手,看着她眼里的真诚,心里一阵温暖:“常妹妹,你太客气了。静雯这孩子懂事,她能悟透‘民心’,不是我教的,是基层百姓教的,是汝吉村的土地教的。你看,她现在能跟多吉大叔学种土豆,能跟卓玛大姐聊食堂的菜谱,这比在朝堂上读十本奏折都有用。”
常静徽点点头,目光扫过站台上的代表们,又看向不远处的百姓食堂和养殖场,声音里满是感慨:“是啊,当年我在西南边疆推行‘茶马互市’,也是蹲在茶农家里听他们说‘要通路才能把茶卖出去’,才改了之前的‘官办贸易’,改成‘百姓自主交易’——现在想来,那就是‘实践验真理’的道理。静雯这孩子,比我当年更懂‘百姓’,她的思想里没有‘官’和‘民’的隔阂,只有‘一起干’的实在,这是大明的福气。”
这时,卓玛大姐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奶茶走过来,递给常静徽:“太……常夫人,您尝尝咱们村的奶茶,用刚挤的牛奶煮的,香得很!”常静徽接过奶茶,喝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喝,比京北行宫的奶茶还香。卓玛大姐,听说食堂是你管的?孩子们都爱吃你做的番茄炒蛋?”
卓玛大姐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朱主事的功劳,她帮咱们通了电网,能用电炉炒菜,还帮咱们调了番茄苗——以前哪敢想,冬天能吃到新鲜番茄啊!”
常静徽看着卓玛大姐的笑脸,又看向远处正在给三文鱼喂食的王铁山,转头对静雯说:“女儿,你看,百姓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真理’。以后这思想,要多让百姓提建议,多跟着实践变,别成了死条文。比如西域的百姓需要物流,就加‘冷链扶持’;北冰洋的百姓需要冷藏船,就加‘民生造船补贴’——跟着百姓的需求变,这思想才能活。”
静雯用力点头:“母后,我知道。我们已经定了‘动态更新机制’,每半年开一次‘实践反馈会’,收集各地的新需求;还在京北设了‘百姓反馈窗口’,百姓随时能提建议——这思想不是我的,是大家的,要跟着大家的日子一直更下去。”
当天下午,《大明国宪法典》修订会议在百姓公社的大棚里召开。常静徽坐在我和静雯身边,看着代表们全票通过“纳入《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条款,眼里满是欣慰。修订草案的最后一条写着:“《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无固定条文,以‘民心’为核心,以‘实践’为路径,随大明百姓的需求与实践动态更新,永远服务于‘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根本目标。”
傍晚时分,夕阳把大棚染成了金色。常静徽拉着我和静雯的手,站在香蕉树下,看着村民们在空地上跳着传统的锅庄舞,丹增用手机直播,屏幕上的评论刷得飞快:“大明的思想真好,都是百姓的心里话!”“明年我也要去汝吉村,种土豆、喝奶茶!”“希望官们都能像朱主事一样,跟百姓一起干!”
常静徽轻声说:“朱姐姐,静雯,你们没让太宗皇帝失望,没让大明的百姓失望。以后,这思想会像汝吉村的青稞一样,一年比一年丰收;像这水泥路一样,通到大明的每一个村;像这路灯一样,照亮百姓的每一个日子。”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村民们的笑脸、孩子们的笑声、手机屏幕上的祝福,还有静雯手里那本写满“民心”的札记,突然想起马克思的一句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不是一句口号,是百姓手里的青稞穗,是棚里的番茄,是通村的水泥路,是亮着的路灯,是每一个百姓脸上的笑容。
它和《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大明民主主义》一样,都是大明百姓用实践写出来的真理,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大明大地上的本土化实践。而我们,会一直跟着百姓的脚步,把这思想变成更多的土豆、更多的路灯、更多的水泥路、更多的笑脸,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大明的土地上,在百姓的实践里,开出更灿烂的花。
夕阳西下,高铁实验列车的鸣笛声再次传来,灯光像一条光带,照亮了汝吉村的夜空。我知道,这只是大明的又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村通上水泥路、火车、高铁,会有更多的大棚种出香蕉、水稻,会有更多的养殖场养出三文鱼,会有更多的百姓过上“有粮吃、有鲜尝、有车坐”的好日子。而《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会一直跟着这些日子,一直更下去,一直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