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20章 考场上的折线与国策里的改革

第120章 考场上的折线与国策里的改革(2 / 2)

她展开两张对比图,一张是J1A自动挡的车身参数,用红笔标着“车宽一丈八尺,轴距二丈七尺,转弯半径五丈二尺”;另一张是J1b手动挡的参数,写着“车宽一丈七尺五寸,轴距二丈六尺,转弯半径四丈八尺”,红笔在两者的差异处画了醒目的波浪线,还在旁边写着“现行库线统一二丈二尺,弯道统一三丈五尺”。“现行的规矩说‘一项挂科,全部补考’,这完全脱离实际!臣建议,改成分项目补考——倒车入库挂了就只补考倒车入库,侧方停车挂了就只补考侧方停车,不用从头再来。昨日臣考试,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都合格,就因为倒车入库挂了,就要重新考所有项目,这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更打击学员的信心。”

她指着图中的库线,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甚至往前迈了半步,像是要让代表们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必须按车型制定不同的标准!J1A自动挡车身宽、轴距长、转弯半径大,现行的库线却和J1b手动挡完全一样,这本身就不公平。臣建议:J1A取消‘车身出线’‘压线’的扣分,只要车身整体入库、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就算合格;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允许车身轻微出线,不扣分。毕竟实际道路上,哪有这么窄的弯道?乡村小路的弯道宽四丈五尺,城市胡同的弯道宽四丈,哪条路会像考场一样,用白漆画着毫厘不差的边线?”

“说得对!这才叫实事求是!”赵麦围组长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他的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玉米棒子,玉米粒饱满得泛着油光,显然是从家里带来当早餐的。他举着议案,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农政全书》里说:‘制因时变,政以民为本。’ 俺们农机厂村去年买了五辆J1A货车,专门拉化肥、粮食,车身比考场的库线宽八寸,按现行的规矩,永远都考不过!可实际送货的时候,村口的小路比考场宽多了,卸货、停车都妥妥的,哪用得着这么精准?上次俺们拉着一车玉米去镇上的粮站,粮站的车库比考场宽半丈,司机师傅一把就倒进去了,要是按考场的规矩,早就挂科了!改革就得让规矩跟着车型走、跟着实际走,不能让规矩成了卡脖子的绳子,把百姓的生计都卡没了!”

朱静雯接着说:“倒车入库更要放宽标准。现行的要求是‘车身完全入库、车轮不越线、车身与边线平行’,可实际生活中,百姓的车库大小不一:有的在胡同里,只能容下一辆车;有的在院子里,旁边还放着农具;有的在路边,后面还跟着其他车辆。而且现在的J1A车都装了倒车影像,百姓停车靠的是影像,不是考场的‘点位’。臣建议:J1A倒车入库只要车身整体进入库位,就算合格,允许车轮轻微越线,允许车身与边线有轻微倾斜,重点考核‘观察后视镜’‘平稳操作’‘不碰撞其他物体’等实用技能。”

她说着拿出手机,连接上议事台的投影设备,一段练车视频立刻出现在大屏幕上——画面里,朱静雯驾驶着J1A教练车,缓慢地倒入库位,车身刚完全进入库位,右后轮就轻轻压了线,教练在旁边大声说:“压线了,不合格!”视频定格在这一帧,朱静雯指着屏幕说:“各位代表请看,这样的情况,在实际驾驶中完全不影响安全,也不影响其他车辆,却被判定为不合格。这就是典型的‘为考而考’,背离了‘驾考是民生技能考核’的初衷,把简单的停车变成了‘精准表演’,把百姓的需求抛到了脑后。”

交通司司长这时站起来,他手里的《民生建议分析报告》有三寸厚,封面上印着“均平二十七年交通领域民生建议汇总”,每页都贴满了黄色的便签,上面写着建议人的姓名、省份、联系方式。“臣附议!去年全年,交通司共收到一百四十三万条民生建议,其中八十七万条反映科目二‘脱离实际’,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他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条念道:“岭南省的学员陈阿妹,今年三十二岁,开着J1A车卖水果,考了三次科目二,都折在曲线行驶‘车身压线’。她在建议里说:‘我们镇上的水果市场,弯道比考场宽多了,我每天都要走好几次,从来没碰过路边的摊子,可一到考场就压线,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练了。’”

他又翻到另一条,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疆新自治省的学员巴特尔,今年四十五岁,是个牧民,想考驾照开J1A车拉牛羊去集市。他反映:‘上坡定点的红绿灯只有十秒,J1A车没有离合,起步比J1b车慢半秒,每次刚起步,红绿灯就变了,直接挂科。可我们草原上的坡道,根本没有红绿灯,起步慢一点也没关系,哪有这么苛刻的要求?’”

交通司司长合上报告,语气愈发恳切:“这些建议不是个例,而是千万百姓的共同心声。J1b手动挡多用于货运、农机,对精准度要求高,可以保留现行的严格标准;但J1A面向普通百姓、老年人、农民、小商贩,主要用途是日常出行、拉运少量货物,就必须贴近生活场景,不能用一个模子卡所有人。就像咱们的‘四步兴邦’战略,第一步是让百姓吃饱,第二步是让百姓小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驾考也应该这样,不同的车型有不同的标准。”

“科目三的改革,更要务实,要甩掉那些华而不实的项目,聚焦真正重要的安全技能。”朱静雯翻到议案的第三部分,这一页的改动最密集,几乎每一行都有修改的痕迹,有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有的地方用蓝笔补充,甚至在空白处还画着简单的道路示意图。“‘模拟灯光’和‘靠边停车’这两项,必须改革!现行的模拟灯光考核内容复杂,又是‘近光灯’‘远光灯’,又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还要记‘通过路口开近光’‘无照明道路开远光’,可实际驾驶中,百姓很少用到这么复杂的切换——白天不用灯光,晚上主要开近光灯,遇到会车就关远光,哪用得着记十几项操作?”

她指着“靠边停车”的项目,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更离谱的是靠边停车,要求‘车身距边线三尺内,误差不能超过五寸’,还要‘车身与边线平行’。昨日臣询问了十位有驾照的百姓,有八位不知道‘三尺是多少’,有六位说‘平时停车只要不挡路、不压线就行,哪用得着尺子量’。村口的路没有边线,只有土坡;镇上的街没有边线,只有商铺门口的台阶;小区的停车场没有边线,只有车位线,哪有这么标准的‘边线’让你靠?”

她列出新的科目三项目,用绿笔在每个项目旁边标上了“新增”“重点”等字样,还在后面的括号里注明了“百姓民生需求占比”:

“第一项,起步。考核平稳起步,允许熄火后再打火,不扣分,百姓民生需求占比百分之九十八。这就像《农书》里说的‘农事贵稳’,开车就像种地,刚开始的时候要稳,不能慌慌张张,不然容易出问题。要是因为一次熄火就判定不合格,不仅不合理,还会让学员更紧张。

第二项,直行驾驶。考核保持车道,不偏离,百姓民生需求占比百分之九十五。这就像《河防一览》里说的治河道理,要顺着河道走,不能乱改道,这样才能保证道路通畅,不发生事故。

第三项,通过路口、横道、学堂。考核减速观察,礼让行人,百姓民生需求占比百分之九十九。《礼记》里有‘敬老慈幼’的教导,遇到学堂要减速,看到老人和孩子要礼让,这不仅是交通规矩,更是做人的道理,是把‘民生为本’落到实处。

第四项,模拟礼让医馆急救车、巡捕官车、水会消防车。考核应急处理,保障救援通道畅通,百姓民生需求占比百分之九十七。《大明会典》里说‘救患如救己’,听到急救车的鸣笛声,就要提前减速、靠边,为救援车让开道路,这是在救人,是在守护百姓的生命安全,比任何规矩都重要。

第五项,变道超车。考核观察盲区,安全变道,百姓民生需求占比百分之九十六。这就像《孙子兵法》里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变道前要观察后视镜,看看有没有其他车辆,确保安全了再变道,这样才能避免碰撞,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她顿了顿,从议案里抽出一张照片,是京北市医馆的急救车在拥堵的路上无法通行的场景:“去年冬天,有个孩子突发急病,急救车因为路上的车不让道,晚到了十分钟,孩子差点就没救过来。要是每个司机都学过‘礼让急救车’,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科目三新增这个项目,就是要让每个学员都记住,开车不仅是为了自己方便,更是为了守护他人的安全。”

驾考新制颁行三十天后,我和朱静雯微服来到京北考场察访。考场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新制的细则,上面用红笔写着《大明典律》里的话:“利民之制,贵在行之。”公告栏前围满了学员,有的在认真阅读,有的在互相讨论,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

刚进考场,就见考官刘师傅正跟个学员解释新标准:“你看,J1A车的库线宽了一尺,只要车身全进来,车轮稍微压线没事,重点是你得会看后视镜,别碰着旁边的车。”刘师傅以前是出了名的“严考官”,按旧规矩卡过不少学员,现在说起新规矩,眼里却带着笑:“以前按老规矩,不少学员明明会开车,却考不过,我心里也不是滋味。现在好了,规矩贴民心,我判分也踏实。”

考场西隅,老农老张正在参加J1A车的科目二考试。新制规定,J1A车的库线宽了一尺,允许车身轻微倾斜、车轮轻微越线。老张握着方向盘,脸上带着笑容,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得手忙脚乱。他缓缓地把车倒入库位,车身虽然有点倾斜,右后轮也轻轻压了线,但考官还是挥了挥旗子,示意“合格”。

老张从车上下来,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以前我总怕压线,方向盘打得小心翼翼,比种麦子还紧张。现在放宽了标准,我反而不慌了,一把就倒进去了!等我拿到驾照,就开着J1A车拉玉米去镇上卖,再也不用雇人了,能省不少钱呢!”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热红薯,递给旁边的考官:“多亏了新规矩,俺才能考过,您也尝尝,这是俺家地里种的,甜着呢!”

在考场的待考区,我们遇到了昨天和朱静雯同批考试的学员小张。他正拿着新印发的《驾考改革解读手册》认真研读,手册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满了标记,重点内容还画了波浪线。看到我们,小张立刻站起来,激动地说:“陛下,您的改革建议真是救了我们!我之前考了三次科三,都折在‘模拟灯光’上。明明实际开车的时候很少用到这么复杂的灯光切换,可就是记不住那些按钮——什么时候开近光,什么时候开远光,什么时候开示廓灯,一紧张就搞混了。现在不用考‘模拟灯光’了,我可以专门练习‘礼让急救车’‘通过路口减速’这些实用技能,心里踏实多了!”

他翻开手册,指着“礼让急救车”的章节:“昨天我在练习的时候,遇到辆急救车鸣笛过来,我立刻减速靠边,为急救车让开了道路。教练说我做得好,还夸我有‘民生意识’。要是以前,我肯定不知道该怎么办,说不定还会慌得把车停在路中间。”

在考场的另一边,开小饭馆的王婶正在练习科目三的“通过学堂区域减速”。她今年四十八岁,想考驾照开J1A车去批发市场进货,以前因为“靠边停车”考不过,一直没拿到证。新制实施后,她重新报名,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在学堂区域减速、观察,礼让过马路的学生。

“以前考‘靠边停车’,我总怕车身距边线超过三尺,每次都要下车量好几次,可还是考不过。”王婶笑着说,“现在不用考这个了,我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技能上。等拿到驾照,我就能自己开车去进货,不用再麻烦别人了,还能省不少运费呢!”

我们还去了江南水乡的苏州考场,王船主正在考科目二。水乡的考场特意把库线设在水边,允许车轮轻微沾水。王船主开着J1A车,轻松地倒入库位,车轮虽然沾了点水,却顺利通过。“以前按老规矩,车轮沾水就算不合格,可我们水乡的路,哪有不沾水的?”王船主笑着说,“现在好了,新规矩懂我们水乡人的难处,以后我就能开着J1A车拉丝绸去港口,不用再靠船运了,能省三天时间!”

归程的路上,朱静雯握着我的手,指尖还带着练车时磨出的薄茧,却比以前更有力了。“姑母,以前我总以为,改革就是改改条文,可现在我才明白,改革是要让规矩贴着百姓的心走。”她望着窗外掠过的百姓公社,田里的冬麦盖着层薄雪,像铺了层白棉被,“《韵澜思想》里说‘民生为天,民心为秤’,这次驾考改革,就是用民心这杆秤,称出了旧规矩的不合理,也称出了新制度的温暖。以后我还要提更多的改革建议,比如‘农机维修下乡’‘乡村道路拓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我点点头,看着她眼里的光,那光比当年在议事会画战略图时更亮了。“静雯,你记住,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种麦子,要经过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才能有好收成。但只要我们守住‘民生为本’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卜印地走,就一定能让大明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车窗外,阳光穿透了薄雾,洒在百姓公社的屋顶上,像镀了层金。远处传来J1A车的引擎声,清亮而有力,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闷——那声音里,藏着百姓的希望,藏着大明的未来。

半个月后,各地上报的驾考数据传来:J1A车的通过率从之前的百分之三十,涨到了百分之八十;百姓运输成本平均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五;西疆牧民的牛羊销量增加了百分之四十。阿不力孜还寄来封信,说他拿到驾照后,拉着牛羊去集市,省了不少钱,还帮邻居拉了草料,邻居们都夸新规矩好。信里还夹着张照片,是阿不力孜和他的J1A车在牧场的雪地里,车身上贴着“民生为本”的红绸子。

是岁,驾考新制在全国推行,千万百姓受益。有牧民开着J1A车拉着牛羊去集市,不用再担心考不过驾照;有老人开着车带老伴去看病,不用再麻烦子女;有小商贩开着车去进货,节省了成本。百姓们都说,这是“贴民心的好制度”。

这改革,看似改的是驾考的规矩,实则改的是“为百姓服务”的理念。它证明,大明的制度,永远有勇气在问题中成长;大明的官员,永远能在倾听中进步;《大明民主主义》的真理,永远能在大明的土地上,开出贴合民生的花朵。

驾考场畔的新柳,在春风里抽出了嫩芽,嫩黄的枝条随风摆动,像在为改革喝彩。J1A车的车辙碾过冻土,留下深深的痕迹,那痕迹里,藏着“四步兴邦”的愿景,藏着千万百姓的期待,正稳稳地驶向均平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