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05章 共享宴:宫墙内的烟火与街巷里的民心

第105章 共享宴:宫墙内的烟火与街巷里的民心(2 / 2)

“淄博府不仅开放了食堂,还开放了府邸停车场!”代表把镜头转向停车场,里面停满了百姓的自行车、电动车,还有几辆外地牌照的小汽车,“以前府邸停车场不让百姓进,现在免费对百姓开放,来办事、吃饭的百姓都能停,方便得很!”

更让我惊喜的是淄博府公交集团的举措。视频里,公交车驶过烧烤街,车身上的电子屏亮着一行字:“公交车就是百姓的私家车——淄博府公交集团”。代表说:“我们还开了烧烤专线公交车,从火车站直达烧烤街,车上还备着纸巾、充电宝,师傅们都笑着说‘要让百姓坐着自家车去吃烧烤’!”视频里,烧烤专线上坐满了乘客,有本地的年轻人,有来旅游的外地游客,大家笑着聊天,说“这公交比打车还方便”。

我把视频转给朱静雯,她正在皇宫食堂帮着收拾碗筷,看到视频里淄博府的热闹景象,眼睛亮了起来:“淄博府这举措好!把‘共享’落到了实处。明天我就让事务院发通知,鼓励各省都学着开放公共资源,让百姓觉得‘公家的就是自家的’。”

常静徽拿着块光饼走进来,饼里夹着臭豆腐,她笑着说:“刚听百姓说‘皇宫食堂的臭豆腐比街上的还香’,这就是民心啊。祖婆婆要是看到这场景,肯定会说‘这才是皇家该有的样子’。”她指着窗外,夕阳下,百姓们陆续走出皇宫食堂,手里有的提着打包的饭菜,有的拿着食堂送的苹果,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意,像从自家亲戚家吃饭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皇宫食堂和议事会食堂成了京北市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清晨到傍晚,长队就没断过,有从郊区坐公交来的老人,说“就想尝尝皇宫的红烧肉”;有带着孩子来的父母,说“让孩子知道皇宫不是冷冰冰的,是有烟火气的”;还有来京北出差的外地人,特意绕路来吃饭,说“回去要告诉老乡,大明的皇宫对百姓开放食堂,10元能吃海鲜大餐”。

食堂师傅们根据百姓的反馈不断调整菜单:听到老人说“牙口不好”,就多做了炖菜、蒸蛋;听到年轻人说“想吃辣”,就加了麻辣小龙虾、香辣烤鱼;听到孩子们说“想吃甜品”,就添了草莓蛋糕、酸奶布丁。张师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百姓的建议:“3月5日,王大爷说想要玉米粥”“3月6日,李大姐说光饼要多放芝麻”“3月7日,小娃娃说要吃炸薯条”,每一条后面都画了个笑脸,标注着“已落实”。

淄博府的好消息也不断传来:府邸食堂每天接待上千名百姓,烧烤专线公交车日均载客量翻了三倍,停车场每天停满百姓的车,连外地游客都特意来体验“公家食堂”“自家公交”。淄博府主官在通讯里说:“以前总想着‘如何管理百姓’,现在才明白‘如何服务百姓’——开放食堂、停车场,开通专线公交,花的钱不多,却让百姓觉得‘府衙离自己很近’,这比开十次宣讲会都管用。”

我让事务院把淄博府的经验整理成《公共资源共享指南》下发各省,指南里详细写着“食堂开放标准”“停车场管理办法”“公交便民举措”,还附着皇宫食堂的菜单、淄博府的烧烤专线时刻表。很快,南河省开放了省布政司食堂,推出“8元农家菜自助”,用的都是本地农户种的蔬菜;浙省开通了“海鲜专线公交”,从码头直达菜市场,方便百姓买新鲜海鲜;古蒙自治省开放了盟府停车场,还在停车场旁设了“牧民休息区”,备着热水、毛毯。

一个月后,我和朱静雯、常静徽再去皇宫食堂吃饭,刚进门就被西乡村的张奶奶拉住,她手里拿着张食堂的积分卡,卡上盖满了红章:“议事长您看!这是我来吃饭攒的积分,10个章能换份红烧肉打包,我攒了20个,要给重孙子换两份!”她身后跟着淄博府来的游客,手里举着烧烤专线的车票,说“在淄博吃了烧烤,特意来京北吃皇宫食堂,大明的公家单位对百姓是真亲”。

食堂的墙上新挂了块“民心留言板”,上面贴满了百姓的便签:“皇宫食堂的小龙虾超好吃,下次还来!——小王”“给师傅们点赞,排骨汤炖得太香了!——李奶奶”“希望各省都开这样的食堂,让百姓走到哪都能吃上好饭!——老张”……便签的颜色五颜六色,字迹歪歪扭扭,却像一朵朵开在墙上的花,透着最实在的欢喜。

傍晚,我站在皇宫的角楼上,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皇宫食堂的灯光和百姓家的灯光连成一片,炊烟从食堂的烟囱里升起,和街巷里的烟火气融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哪是宫墙内的,哪是宫墙外的。朱静雯走到我身边,手里拿着新修订的《公共资源共享条例》,条例里写着“各级府邸食堂、停车场、文化场馆等公共资源,应逐步向百姓开放,坚持‘便民、惠民、共享’原则”,扉页上印着马秀英的话:“皇家的日子,要过在百姓心里。”

“姑母,您看这条例怎么样?”朱静雯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我接过条例,晚风带着食堂的饭菜香吹过来,有红烧肉的甜,有小龙虾的辣,有光饼的麦香,还有奶茶的甜腻,这些味道混在一起,就是民心的味道。“很好,”我望着楼下陆续离开的百姓,他们的笑声被风吹得很远,“这才是‘民为邦本’最生动的样子——百姓能走进宫墙吃饭,能坐着‘自家公交’出行,能把公家的资源当成自家的,这心就齐了,日子就甜了。”

常静徽提着个食盒走过来,里面装着打包的炸猪脚和光饼:“给祖婆婆的小菜园送点吃的,告诉她咱们把她的话记在心里了,皇宫的食堂冒烟了,百姓的心里暖和了。”我们走到小菜园,把食盒放在老槐树下,槐树叶沙沙作响,像马秀英在笑着回应。

夜色渐深,皇宫食堂的灯还亮着,师傅们在收拾厨房,哼着《民生谣》:“官是百姓官,家是百姓家,同心同力种庄稼,共享好日子……”歌声里,我仿佛看到四大思想的光芒在闪烁:《大明民主主义》的平等,《韵澜思想》的改革,《秀英思想》的民心,《常静徽思想》的务实,都化作了这食堂里的烟火、街巷里的公交、百姓脸上的笑意,在均平二十六年的春天,长成了最蓬勃的模样。

我知道,开放食堂、公交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公共资源向百姓敞开大门,会有更多“皇宫食堂就是百姓的食堂”“公交车就是百姓的私家车”的温暖场景,因为我们始终记得:民心不是抽象的口号,是一粥一饭的烟火,是举手投足的便利,是宫墙内外连在一起的、热腾腾的生活。而这,就是对“民为邦本”最坚定的践行,是四大思想最温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