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议事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常静徽眼眶发红:“秀英姐姐常说‘思想比位子重要,民心比金子贵重’。她的话看似朴素,却藏着治国的根本。比如她提出‘皇家土地要产粮’,实则是倡导‘资源为民所用’;她说‘养老金不能挪’,实则是强调‘民生底线不可破’;她讲‘百姓的眼睛是秤’,实则是主张‘权力要受监督’。这些思想,确实该系统整理,代代相传。”
我补充道:“《大明民主主义》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韵澜思想》侧重制度改革与反腐实践,《常静徽思想》聚焦民生细节与基层治理,而《秀英思想》是根基,核心是‘民为邦本,初心为要’。将这四大思想纳入宪法指导思想,既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为未来指路——让每个大明人都记得,我们的制度、改革、治理,始终围绕‘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根本。”表决时,全票通过了这一提议,编纂小组当场成立,由朱静雯任组长,成员包括工农代表、学者、基层干部,他们要在葬礼后立即投入整理工作。
出殡那日是正月三十,京北市飘着细碎的雪花,却挡不住百姓送行的脚步。从皇宫到明孝陵的十里长街上,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背着书包的孩子,有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有挎着篮子的农民。他们手里捧着白花、素菊,有的还提着刚蒸好的糙米饭、炒好的青菜——那是马秀英生前最爱吃的食物,百姓们说“要让太后娘娘带着家乡的味道上路”。
长街两侧的商铺都关了门,门前摆着香炉,青烟袅袅。西乡村的张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把亲手做的茶糕放在路边的石阶上,茶糕冒着热气,她抹着眼泪说:“太后娘娘尝尝,今年的新茶做的,甜着呢。当年茶苗死了,是您催着补救灾款,才有今天的好茶。”龙江省的陈大爷捧着一包新采的煤块,老泪纵横:“要不是娘娘当年在议事会上拍桌子‘养老金必须发’,我这把老骨头早冻没了……这煤暖和,您路上带着。”
林州市的乡村教师林子墨带着学生们站在街角,孩子们手里举着自己画的画,画上是马秀英在小菜园种菜的样子,旁边写着“马奶奶,谢谢您让我们有新教室”。他红着眼眶说:“太后娘娘去年去林州,握着孩子的手说‘读书是百姓最大的盼头’,现在新教室盖好了,她却没来得及看……”
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灵柩由八位百姓代表抬着,他们中有农民、工人、教师、医生,都是受过马秀英帮助或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人。灵柩上覆盖着素色锦缎,上面没有龙凤图案,而是绣着马秀英生前最爱的青菜、西红柿、茶苗,针脚细密,是京北市纺织厂的女工们连夜绣的,她们说“太后娘娘喜欢实在的东西”。
朱静雯穿着孝服走在灵柩左侧,她的脊背挺得笔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没掉下来——这是马秀英教她的:“皇家的眼泪要藏在心里,百姓的安宁才是最重要的。”常静徽扶着我走在右侧,她手里拿着马秀英的《民生札记》,风吹起纸页,露出里面“百姓是根”四个字。我们身后跟着议事会成员、工农代表、人民监督协会成员,没有鼓乐,只有百姓低低的啜泣声和雪花落在地上的簌簌声。
走到明孝陵的红门前,我看到陵前的松柏上挂满了百姓系的白布条,上面写着“太后娘娘一路走好”“永远记着您的好”“《秀英思想》永流传”。陵门两侧,站着明孝陵的守陵人,他们穿着朴素的制服,对着灵柩深深鞠躬——他们说,马秀英每年清明都会来给太祖扫墓,从不摆排场,就带着一束野菊,和守陵人一起在太祖墓前种一棵树。
礼官宣读祭文时,风停雪止,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明孝陵的红墙上,把“明孝陵”三个金字照得熠熠生辉。祭文里不仅念着马秀英的生平功绩,更特意提到:“太后毕生以民为念,其‘以民为本、简朴务实、权力监督、初心不改’之思想,已编纂为《秀英思想》,纳入《大明国宪法典》指导思想,与《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常静徽思想》共同照耀大明前路。”
祭文声落,朱静雯上前一步,将《秀英思想》的初稿样本放在灵前,样本封面是蓝布的,上面印着马秀英的头像,旁边写着“百姓是根,初心是本”。她说:“祖母,您的话我们都记着,您的思想会永远陪着我们,指导我们为百姓做事,让大明的日子越来越甜。”
葬礼结束后,我和常静徽、朱静雯站在陵前的望乡台上,望着远处京北市的万家灯火。雪后的城市一片洁白,百姓家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像无数根纽带,连接着人间与陵寝。常静徽从怀里掏出马秀英的临终遗言,那是用铅笔写在糙纸上的几行字,字迹虽有些颤抖,却力透纸背:“百姓是根,初心是本,皇家的日子,要过在百姓心里。思想要留给百姓,规矩要传给后代,简朴要守一辈子。”
“祖母走了,但她的话还在。”朱静雯把遗言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锦囊,锦囊里还装着那枚铜同心结,“我们会把《秀英思想》编好,让它和《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常静徽思想》一起,成为大明的根。就像祖母说的,思想比位子重要,民心比金子贵重。”
我望着明孝陵的松柏,它们在寒风中傲然挺立,枝丫上积着雪,却透着勃勃生机。这些树,有的是马秀英亲手种的,有的是百姓为纪念她栽的,如今已郁郁葱葱,像她的精神,深深扎根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
回到议事院时,编纂小组的成员已在办公室等着,他们带来了《秀英思想》的详细编纂计划:上册收录“民为邦本”思想,包括她关于百姓生计、民生保障的论述;中册收录“简朴务实”思想,涵盖她对皇家自律、资源节约的主张;下册收录“权力监督”思想,整理她对反腐、民主的见解;附录则是她的日记、札记精选和生平故事。老李捧着计划说:“我们要让《秀英思想》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有温度的实践指南,让每个大明人都能看懂、能用上。”
窗外的残雪开始融化,露出青石板上“为民”二字的刻痕,那是去年工农代表们亲手凿的,如今蒙上了一层新的敬意。议事院的公告栏里,贴着《大明国宪法典》指导思想修订公告,《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四个名字并列其上,家为民服务’。”
入夜后,我走到皇宫的小菜园,马秀英种的青菜冒出了嫩芽,雪水顺着菜畦流进土壤,发出细微的声响。竹架上还挂着她去年编的菜篮,篮底绣着“民生”二字。远处传来百姓自发唱起的《民生谣》,歌声比往常更轻柔,带着怀念,也带着力量:“官是百姓官,家是百姓家,同心同力种庄稼,思想照万家……”
我知道,马秀英没有离开。她化作了明孝陵的松柏,化作了百姓心中的念想,化作了《秀英思想》里的字字句句,化作了我们永远铭记的初心。四大思想在《大明国宪法典》的字里行间流淌,像四条奔流的河,最终汇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海。而我们,将带着她的思想,沿着她开辟的路,继续前行——因为她用一生告诉我们:民心是永恒的坐标,思想是不灭的灯火,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