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84章 广察记:三轮首巡的百司镜鉴

第84章 广察记:三轮首巡的百司镜鉴(1 / 2)

均平二十一年冬至,议事会大厦的铜铃在凛冽的寒风中震颤了五十四声。风裹着雪沫子撞在朱漆大门上,发出的声响,像在为即将开始的第三轮巡视呜咽。铜铃的余音在议事厅的穹顶盘旋三匝,才被三十支巡视分队出发的脚步声打散——靴底的铁钉在青石板上敲出整齐的节奏,笃、笃、笃,像在清点着京北市百司衙门的门牌:议事会事务院的铜狮、刑部的虎头铡、商部的船锚旗......

我站在全息沙盘前,指尖抚过冰凉的边框。沙盘里,代表巡视组的红色光点正从京北市的中心辐射开去,落在二十余个要害部门的标记上。户部的谷仓标记泛着黄光,礼部文旅司的戏台标记闪着粉光,兵事谈议会的甲胄标记透着寒光,像幅被风雪冻住的《百官各司图》。沙盘边缘的温度计红线卡在零下五度,但那些红色光点却在缓缓发烫,把周围的薄雪融出一圈圈湿痕。

陛下,第一次第三巡视组已全员到位。郑铁山的全息投影带着关外的风雪气,他的机械义手在巡视手册上敲出金属响,封面上实事求是四个金字被雪光映得发亮,本次巡视覆盖议事会下设十二大部、直属九单位及十七所官办院校,每组配了三清设备——清账算盘、清淤铲、清障灯,确保问题不过夜,线索不遗漏

朱静雯捧着新修订的《巡视工作规程》补充道,她的貂皮围巾上还沾着雪粒:我们在规程里加了交叉互查的铁规矩——比如全国监察局的人不查监察局,改由民生都察院的老御史带队;兵事谈议会的巡视组里,必须有三位非军事系统的代表,就像上次查粮库,得让农民去闻谷子里有没有霉味。她翻开规程第17页,那里用红笔圈着马克思的话: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出发。我挥了挥手,沙盘里的红色光点应声而动,像被风吹散的火星,落在每个待查单位的标记上。

户部农业自然司的档案室里,积灰的木架直抵房梁,架上的耕地数据册码得像城墙。巡视组组长赵铁锤戴着羊皮手套,指尖划过最底层的三箱册子——封皮上均平二十年实测的金字已褪成淡红,锁扣上的铜绿能刮下两指厚。撬开。他对组员说,撬棍插进锁孔的瞬间,扬起的灰尘在光柱里翻滚,呛得人直咳嗽。

册子翻开的刹那,赵铁锤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册子里的田亩图用朱砂标着高产田,地块方正,亩产写着三石五斗,可对照主阵同步调取的卫星测绘图,那些高产田明明是荒坡,坡上还长着半人高的酸枣刺。拿比例尺来。他吼道,组员递来的铜制比例尺上,每寸都刻着二字。量到第三页时,赵铁锤把册子拍在案上:误差三成!这图上的千亩良田,实际只有七百亩,剩下的三百亩,怕早就变了地产商的别墅区!

更扎眼的是附在册子后的《农业补贴发放清单》。按千亩高产田的标准,户部下拨了白银五万两,可清单上领款人的名字,有一半是这样的假名。去查银行流水。赵铁锤的机械义手攥得咯吱响,组员调出的流水单上,一笔两万两的汇款赫然指向农业自然司司长小舅子的账户,汇款备注写着买种子,可那账户当天就转去了聚赌坊。

灌溉渠改造项目的审计报告藏在档案室的鼠洞里,被啃得缺了角。账面上写着改造千亩良田,耗资三万两,可赵铁锤带着组员去现场时,所谓的只是在旧渠上铲了层新土,渠底的裂缝能塞进拳头,渠边的石头上还留着去年的枯草。负责验收的官员签了,却连渠边的草都没踩过。赵铁锤调出验收当天的酒馆账单,青花酒杯的倒影里,农业自然司的三个官员正搂着商户划拳,账单金额刚好是三千两——不多不少,正是项目拨款的十分之一。

这不是渎职。赵铁锤蹲在渠边,抓起一把掺着碎石的渠底泥,这是把百姓的救命钱,当成了酒桌上的筹码。去年秋收,就因为这破渠漏水,北河省三百亩麦子泡在了水里,老农们跪在渠边哭,他们却在酒馆里唱丰年乐

刑部交通司的停车场飘着股轮胎烧焦的味。巡视组组员李娟用镊子夹起块焦黑的橡胶,放在证物袋里——这是从一辆无牌公务车的轮毂上刮下来的,橡胶纹路里还卡着根金色丝线,与前司长常穿的蟒袍料子一模一样。

七辆。朱静雯数着停车场里的公务车,指尖在全息屏上圈出编号,全是无牌车,挡风玻璃后的年检标是伪造的,编号段和去年李卫国案里的假证对上了,连模具的毛刺都一样。她让组员用紫外线灯照射年检标,灯影下浮现出个微型字,这是李卫国的老套路,给自己人留的。

交通事故档案室的铁柜上了三把锁,可锁眼早就被牙签堵死。巡视组砸开锁时,扑面而来的是股霉味——去年京北市有十三起涉及公务车的事故,卷宗里却只躺着两本,剩下的十一本被烧成了灰,灰烬里还能认出致人死亡的残字。他们标着自行调解,可我们查了医院记录,五起事故里有七个重伤,两个当场没了。朱静雯调出其中一起的监控:某官员开着无牌车闯红灯,撞翻了卖糖葫芦的三轮车,骑车的老汉腿骨断成三截,可卷宗里只写着赔了五两银子,私了。

交通司会议室的暗格里,藏着份泛黄的《绿波带调整记录》。朱静雯戴上白手套翻开,记录上的红印章刺眼——某地产商的车队在三个月内享受了一百二十次特殊绿波,每次经过路口,红绿灯都会提前三十秒变绿;而同期的粮车呢?二十八次被卡在路口,系统记录写着,可调整记录的备注栏里,前司长亲笔写着商队关乎税收,粮车晚点无妨。

忘了朱静雯副元首在藁城县说的话了?朱静雯把记录拍在桌上,声音发颤,粮车堵在半路,地里的麦子就会烂在穗上。去年秋收,就因为这特殊绿波,有辆载着新麦的J1A货车堵在路口两小时,麦子在车斗里发了芽,老农蹲在路边哭,说一年的辛苦,还不如地产商的车轮子金贵

商部市舶司的港口飘着咸腥的风,巡防舰的汽笛声里混着走私船的马达响。巡视组组长林秀琴裹紧了风衣,她的靴底沾满了码头的淤泥,淤泥里还嵌着片鸦片壳——这是她在海字734货柜旁捡到的。

报关单上写着瓷器三百件,易碎品,可当吊车把货柜吊离地时,箱底渗出的黑色汁液在雪地上洇出了圈。开箱。林秀琴挥了挥手,撬棍刚插进箱缝,一股刺鼻的鸦片味就涌了出来——哪有什么瓷器?五十箱鸦片码得整整齐齐,箱盖贴着的标签,标签下却藏着洋行的火漆。更惊人的是箱底的夹层,两箱银元堆得像小山,银元上的外文印记与英吉利洋行的印章分毫不差。

市舶司的验关记录写着查验无误林秀琴翻着验关员的工作手册,某页的空白处用铅笔写着每箱抽二十两,字迹被汗水洇得发皱。她调出验关当天的监控:验关员老王只掀开了货柜的一角,扫了眼最上面的,就挥挥手让走私船进港,转身就钻进了洋行的马车,马车里的布包鼓鼓囊囊,落地时发出的响声——是银元碰撞的声。

市舶司的账房里,藏着本用洋文写的分红册。林秀琴请翻译官译出后,倒吸一口冷气:去年一年,市舶司的官员从鸦片走私里分走了白银十二万两,验关员老王分到的三千两,够他在京北市买套带院子的瓦房。他们的俸禄一年才八十两,林秀琴指着册子上的数字,这是拿百姓的命换钱——上个月,京北市大烟馆里,有个车夫抽光了救命钱,抱着三岁的孩子跳了河。

更荒唐的是免税清单。商部市舶司给十五家洋行发了永久免税证,其中十二家是鸦片贩子的幌子。按《大明商法典》,鸦片是严禁进口的,林秀琴调出市舶司司长的批文,可他写着特殊贸易,酌情免税,批文的墨水还没干,他的账户就多了五万两感谢费

码头的搬运工老张蹲在货柜旁抽烟,烟锅里的火星映着他满是老茧的手:俺们早知道他们走私,可谁敢说?上个月,老李多嘴问了句这箱子咋这么沉,第二天就被打断了腿,现在还躺在破庙里哼哼。林秀琴把老张的话录进主阵,录音里的风声,比任何证据都更刺耳。

学部的朱门紧闭,门环上的铜锈里卡着片撕碎的准考证。巡视组组员王春燕推开虚掩的侧门,一股墨香混着霉味扑面而来——这是从大明教育大学的招生名册里飘出来的。

名册上的特招名额一栏,三十七个名字像排整齐的银元宝,每个名字旁都标着官员子弟:礼部思想司司长的儿子、刑部尚书的侄女、商部市舶司副司长的侄子......其中十五人连基础入学考试都没参加,档案里却贴着特长生标签,特长栏写着擅长书法,可王春燕调出的书法作品,分明是请人代笔的。

这个叫李富贵王春燕指着名册上的名字,他爹是吏部侍郎,入学考试考了个大鸭蛋,却进了最热门的教育管理系。我们查了他的入学档案,顶替的是个叫赵小梅的寒门姑娘——那姑娘在县试里考了第一,作文写的愿为教化育新苗,可通知书却被人换成了成绩不符的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