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6章 算筹上的星辰与血火中的万民会

第6章 算筹上的星辰与血火中的万民会(1 / 2)

洪武十六年惊蛰,我站在天机工坊的锻铁台前,看火星溅落在新铸的“民生监察使”腰牌上。青铜模具刻着麦穗与齿轮交织的纹章,这是我亲手设计的徽记,此刻正被匠人敲打成三千六百枚腰牌——每个州县三枚,农人、匠人、商人各执其一。袖中神经接驳笔的残片突然发烫,在掌心烙下一道淡蓝印记,与模具上的纹路诡异地重合。

“长公主,应天知府送来急报!”翠玉掀开棉帘,寒风卷着细雪扑进锻铁坊,她鬓角的银饰沾着冰晶,“江南士族联名罢市,说‘累进税’是‘与民争利’,苏州织造局的织工已停工三日!”

我握紧尚未冷却的腰牌,青铜的温热混着残片的灼痛:“去把《商税则例》抄本贴在西市牌楼,尤其要标红‘织工按件计酬’那条。”火星溅在袖口的麦穗纹上,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正是这些织工在共济社用算筹算出,工坊主克扣了三成工钱——“剩余价值”这个词在《管子》注疏里藏了半年,此刻终于化作他们攥紧的拳头。

坤宁宫的议事厅里,马皇后正在核对各州县的“民生账本”,朱砂笔在“女子习算学”一栏画了重重的圈。常静徽抱着雄英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新设的“互市监”据点:“殿下,蓝将军的军报说,秦王的商队在嘉峪关被扣,车上藏着二十箱私铸铜钱。”她转身时,腰间的算筹袋与雄英襁褓上的银铃相撞,“要不要借此机会,在茶马古道设‘流动公所’?”

“先让民生监察院介入。”我展开从苏州快马送来的账册,漕运总督的印泥下,赫然记着“顾氏绸缎庄月入千金,缴税不足半两”,“告诉御史台,若再拿‘士农工商’的旧规说事,便去查查他们自家田庄的佃户是否都签了永佃契。”目光扫过账册边角,那里用阿拉伯数字记着顾氏庄园的土地兼并数据,正是去年冬至在冷宫里用算筹推演过的剥削模型。

暮色漫过宫墙时,朱元璋的车架突然停在锻铁坊外。我看着父皇掀开青布帘,龙纹皂靴碾过满地铁屑,冕旒在风箱的热气中晃动:“听说你给匠人刻了腰牌?”他伸手接过刚出炉的监察使令牌,麦穗纹路在火光中明明灭灭,“当年朕给锦衣卫发绣春刀,是让他们替朕盯着百官——你这腰牌,要盯着谁?”

“盯着天下的公道。”我直视他眼底的红血丝,那是连夜批阅军报的印记,“父皇可知道,苏州织工现在按件计酬,每月能多换三斗米?可士族却说这是‘坏了主仆体统’——”火钳夹着的铁坯突然迸溅,在他龙袍上烫出焦痕,“当年您杀胡惟庸,废丞相,不就是为了不让百官蒙骗圣听?如今让百姓自己盯着赋税,正是太祖爷的‘广开言路’。”

朱元璋忽然冷笑,将令牌抛进炭火:“妇人之见!百姓盯着赋税,谁盯着百姓?”他的袍袖扫过锻铁坊的木架,新制的曲辕犁泛着冷光,“朕让你管均田,没让你管人心——看看这些匠人,个个腰佩令牌,说话比百户还硬气,这是要养私兵么?”

炭火爆裂声中,我弯腰捡起烧红的令牌,淬火时腾起的水雾模糊了父皇的脸:“私兵养在田头,才是最牢的城墙。”令牌在掌心烙下红印,与22世纪课堂上的全息投影重叠,“当年红巾军为何势如破竹?因为百姓知道,跟着您能分田,能吃饱饭。如今让匠人佩令牌、农人执算筹,便是让他们知道,这天下是自己的——”

“够了!”朱元璋猛然转身,冕旒撞在风箱上发出脆响,“明日朝会,你若说不出个‘士农工商’的新解,便去给马皇后抄《女诫》!”他的靴底碾碎半块铁砧上的算筹,那是匠人用来计算工钱的十进制筹码,“记住,朕的江山是刀枪打下来的,不是算筹算出来的!”

夜风卷着铁屑扑进领口时,常静徽的身影从暗处浮现:“殿下,藩王们在宗人府议了整日,说您‘以利乱义’,要请出《皇明祖训》‘训诫女祸’。”她递来浸过薄荷的绢帕,擦去我掌心的血泡,“蓝将军已将火铳营开赴苏州,他说,若士族再敢断织工的生路,就用新制的‘民生炮’轰开织造局的大门。”

我望着炭火中忽明忽暗的令牌,突然想起在学院讲过的“暴力革命”:“让蓝将军按兵不动,明日随我去苏州。”指尖划过算筹上的刻度,“当年管仲治齐,设‘轻重九府’平物价,如今我们便用‘累进税’的算盘,算算士族的良心该值几斗粟。”

苏州织造局的血腥味混着蚕丝的焦臭扑面而来。二十七个织工被铁链锁在织机上,脚边堆着未完成的“瑞龙纳贡图”——这是顾氏献给鲁王的寿礼,却让织工们连续劳作三日未眠。我解开最年长织工手上的镣铐,他腕间的麦穗刺青已化脓:“按《大明律》,工坊主克扣工钱可笞四十,私刑匠人该当何罪?”

顾氏家主的团扇“啪”地裂开,露出里面的西域红宝石:“长公主明鉴,这些贱民毁了贡品——”

“贡品?”我展开《商税则例》,蚕丝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律例写得清楚,织工按件计酬,每匹锦缎折粮五斗。”指尖划过他袖口的缠枝纹,“顾大人袖口这寸金丝,够织工全家吃半年——您说,是云锦贵重,还是人命贵重?”

人群中突然有人跪地,是天机工坊的学徒:“长公主!顾老爷让我们织‘海水江崖纹’,说漏一针就断指!”他举起变形的右手,无名指只剩半截,“可这纹样比《考工记》里的还复杂三倍,分明是故意刁难!”

我按住他颤抖的肩膀,触到他袖中藏着的《女训新解》——那是常静徽编的竹简,边角还画着简易的赋税公式:“明日随我去应天,让太学的博士们看看,什么叫‘劳者得其值’。”转身盯着顾氏煞白的脸,“顾大人不是爱讲‘士农工商’么?即日起,苏州织工的工钱按云锦市价的三成计算——这是《管子》的‘相地而衰征’,更是太祖爷的‘民贵君轻’。”

归程的官船上,常静徽对着水月算筹:“殿下,顾氏在朝中党羽众多,此举怕是要激起千层浪。”她的算筹在月光下排出“士商勾结”的模型,“不如趁势推行‘工商平权令’,让匠人能入仕,商人可捐官——”

“不可。”我望着船舷切开的水纹,想起《资本论》里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商人逐利如水流湿,若给他们官身,只会让剥削披上‘士绅’的外衣。”取出改良后的《大明律》,在“工商篇”写下:“匠人按器用估值,商人按货值纳税,不得虚抬市价,不得私蓄奴婢。”笔尖落在“不得私蓄奴婢”时,想起在冷宫里看见的账册,顾氏庄园里竟有三百名未入户籍的“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