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凡人经历(1 / 2)

喝了口水,和坐在一块的邓秋山,杨二苗就像是讲别人的事情那样,声音平静,娓娓道来。

89年,不到20的杨二苗,听邻村同学说,深圳那边工作多,好挣钱。

于是结束了两年的理发工作,和姐妹勇闯特区。

还算顺利,进了一家皮鞋厂工作,开始180块一月的学徒工作。

她们干的是划料、裁剪的工序,深圳天气炎热,整个车间的皮革味,那是让人头昏脑胀,难以忍受。

二姐她俩,硬是克服随时呕吐的困难,从学徒到熟练工 ,工资涨到260一个月。

那时还不计件,车间集体完成生产计划。

生意很好,加班很多,奖金却不高。

两人都省吃俭用,两年多时间,她存下了4000多的积蓄。

由于工作很辛苦,她给原来的师傅写了信,结果说在蜀城开理发店,生意不错。

还让她也回来帮忙,更是带了个好消息给她。

说杨志才就在中川财大读书。

想到家里困难,二姐啥也没说,辞掉工作就往蜀城赶。

等汇合师傅,去到财大,想找她弟时,才发现学校人多,根本不知道在那个院系。

本来说回趟百泉。

有人劝她师傅,去拉萨开店,生意会很好。

于是她因为,师傅说合伙开店挣得更多,就坐中班车,翻越雪山,长途跋涉去了拉萨。

人生地不熟,也没做市场调研,只知道这个小城理发店很少,就决定投资。

这时的拉萨,做生意那是必须买店才能经营,当她们全部资金投入开好店,才发现一个严重问题。

当时的藏人,洗澡都很少,头发留得很长,基本不理,只是修面而已。

这也是城里很少开有店子的原因。

经营4个月,生意惨淡,无奈低价转让。

自己两年的积蓄损失殆尽。

杨志才认为,自己资金不多的时候,去开拓一个,没有消费者者的市场。

就如在一个没有人穿鞋的部落,卖鞋一样,要么得到金矿,要么输得一贫如洗。

他二姐就属于后者。

销售理论“99c”+1c的营销原则,对于小资金来说,是最好选择。

挣热钱,才容易随趋势赚到。

一向倔犟的杨二苗,并没有随她师父回蜀城。

而是辗转生存。

她摆过地摊,可是此时西藏旅游的人太少,也是入不敷出。

最后无奈凭自己长相,去餐馆做了服务员。

90年代的本地藏人,大都不识字,算账更是搞不明白。

所以很快就通过自己的小聪明攒了点钱。

也在这时,认识了做厨师的邓秋山。

大约有半年时间,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打工自是不行。

两人把积蓄的钱,在大学城附近买了个门面,做学生的快餐生意。

最繁忙时,累得够呛。一个数据,邓秋山准备的两大盆肉丝、肉片,中午两小时,会用完,整个头发丝都在滴油。

采取的薄利多销方式,干了几个月,遇到当地政府拆迁改造,就被赶走了,当然是没有一分赔偿。

当时拉萨就是这样的,钱能挣,得看运气。

还没赚够本钱的两人,只能又去打工。

等筹够本钱后,反复寻找地方,经过多方打听,在日报社对门又盘了个门面。

这次生意不错,还顺利挣够本钱,这一晃都是94年的时候了。

两人计划再挣点钱,就回新绵结婚时,又是一次无征兆的拆迁,所有努力再次化为泡影。

被当地政府的骚操作,搞得他们几乎抑郁,也怪自己运气不好。

休息了老长一段时间,才在已经新修的小区,买了个门面。

由于入驻率不高,坚持到今年才有点盈余,但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五年。

杨二苗出门也就达到了8年多。

虽说,时也,命也。

但人生,能有多少个八年虚度?!

蒋蔓第一次听到亲人,有如此不如意的经历,眼睛一直包着泪水。

三嫂也是攀着二姐的肩头,久久没有说话。

杨志才打破大家的沉默,“苦难经历了,那也是财富;现在开始,我们会过得比以前美好,也会更幸福。”

“往前看吧,姐,有你弟在,未来一定会好的!”

杨二苗开朗地说,“是的,忘掉过去吧,一切往前看。”

接下来,才把她要负责的服装卖场,大致的布局和销售方式等,慢慢说了出来。

并说最多十天,就要出去考察,时间要抓紧。

听小弟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初期入股资金就有百万,把杨二苗两人吓了一跳。

“小弟,这个规模有点大,我怕干不了。”

“这有什么,2个月前,三哥他俩到新绵时,也没想到,只是说开出租车,这也不干到几百上千万的生意了。”

三哥也说,“不怕,二苗,小弟在旁边帮我们,慢慢就好起来了。”

“我和你嫂子不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想到三哥的变化,二姐也是点了点头。

“姐,志才哥还有400万,我们不怕亏的。”

蒋蔓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