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如同惊雷,震得周娘子等人心头剧颤。这是何等的担当与气魄!
“那……若年景极好,大丰收呢?”赵三娘忍不住问道。
李青禾笔尖未停,继续书写:“若遇丰年,风调雨顺,亩产远超常例,则借贷之家,需在归还两斤之外,另加半成收获,作为感念,亦助薯种银行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惠泽后来者。”
立契:“遇灾免还,丰年加息半成。”
一份简单却考虑周详的契书草稿,便在李青禾笔下诞生。条款清晰,权责分明,既有对贫者的体恤与保障,亦有对诚信与共享的引导。
消息传出,那些原本绝望的贫苦农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春借一斤种,秋还两斤薯,遇灾还能免还!这哪里是借贷,这分明是送给他们一条活路啊!
借贷之日,工坊门前排起了长队。李青禾亲自坐镇,周娘子、钱周氏等人从旁协助。她们不仅发放薯种,更将之前摸索出的种植要点、防病要领,反复叮嘱每一位借贷者。每贷出一斤薯种,便签订一份那特殊的契书,借贷者郑重地按下手印,如同接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那堆积如山的番薯,在一斤一斤的借贷中,迅速减少,化整为零,流向四面八方,流向那些最需要它们的贫瘠土地。而换回的,是一摞摞按满红手印的契书,它们被李青禾小心收存在一个崭新的木匣中,这木匣,被她命名为——“薯种银行”账匣。
塘埂方向。 春寒料峭, 溪水初涨。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村外的高坡之上。 浑浊的目光…… 俯瞰着工坊前那领取薯种的长龙, 看着那一斤斤紫皮薯种被珍重地捧走, 看着那一张张契书被按下指印。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承载了借贷重量与希望光芒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薯——……” 声音顿了顿, 似在衡量那一斤种薯所蕴含的生机。 “…——种——…” “…——银——…”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制度创新与生命延续并重的深沉期许, 向下一点。 “…——行——…”
“薯种银行——!!!”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料峭的春风与远山的薄雾。 工坊门前, 最后一斤薯种被领走, 李青禾合上那装满契书的木匣。 这看似简单的借贷—— ……播——……撒——……的——……不——……仅——……是——……作——……物——……的——……种——……子——……,——……更——……是——……一——……套——……关——……于——……信——……任——……、——……共——……济——……与——……未——……来——……的——……崭——……新——……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