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黄粟定策(2 / 2)

早熟十日,均产增两成!

这个结论,如同一声春雷,在众人心中炸响!老农们看着那实实在在的粮食堆,听着这确凿无疑的数据,再无半分怀疑。钱老憨更是捶着自己的脑袋,连连道:“服了!真服了!往后种地,再不能光凭老经验瞎搞了!”

李青禾并未停留于村内的喜悦。她让周娘子将八块试验田的详细管理记录与最终产量数据,整理誊抄,形成一份条理清晰的呈文,又附上那本已在周边产生影响的《肥力三宜诀》,一同封好,亲自送往县衙。

县令正在为明年春耕劝农之事斟酌,见到李青禾送来的详实记录与对比数据,尤其是那“早熟十日,增产两成”的结论,顿时拍案叫绝!他深知,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人而言,早熟十日意味着能更大程度规避灾害,增产两成更是实实在在的粮食!此物若推广开来,于本县农政,实乃大功一件!

他不再犹豫,立刻召来户房书吏,依据李青禾提供的资料,结合官样文章,起草了一份言辞恳切、数据翔实的《劝种黄粟令》。文中详细说明了黄粟耐旱、早熟、增产之优势,并引东塘试验田为例,强调需“因地制宜”,参照《肥力三宜诀》进行管理,不可盲目密植或滥施肥料。

公文拟定,县令亲自用印。随即,他又下令打开县仓,调拨出库藏的黄粟种子一百石,作为官引之种,发往东塘村,由李青禾负责分发周边愿意试种的农户,并记录在案,待秋收后核验成效。

这一日,运送种子的官车在村民们的翘首以盼中,浩浩荡荡驶入了东塘村。一百石黄澄澄的粟种被卸在工坊前的空地上,堆积如山,散发着谷物特有的醇香。与之一起送达的,还有那张盖着鲜红县印的《劝种黄粟令》,被张贴在桥头青石告示碑最显眼的位置。

村民们围在种子堆和告示前,议论纷纷,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有了官府明令,有了成功先例,更有了这实实在在的官引种子,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人家,也彻底打消了疑虑,纷纷上前登记,领取种子。

李青禾站在工坊门口,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看着那金黄的种子被一双双粗糙却充满希望的手领走,深陷的眼窝里平静无波。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种子撒下去,能否真的丰收,还需看接下来的风雨与人心。

塘埂方向。 残雪未融, 点缀着枯黄的田野。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村外的高坡上。 浑浊的目光…… 掠过工坊前那金黄的种子堆, 掠过告示碑前拥挤的人群, 又望向远方那片即将孕育新希望的广阔土地。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浸透了谷物香气与官印威严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试——……” 声音顿了顿, 似在总结这漫长试验的最终成果。 “…——定——…” “………策——……”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实证农业与政策推广相结合的深沉认知, 向下一点。 “…——行——…”

“试定策行——!!!”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冬日苍茫的天色与凛冽的朔风。 坡下, 领取种子的队伍依旧漫长。 一项源于田间的试验, 终于—— ……化——……作——……了——……即——……将——……改——……变——……千——……家——……万——……户——……的——……官——……方——……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