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账册正名(2 / 2)

翌日清晨,这张墨迹未干的巨大“账目公示”,被郑重其事地张贴在了“勤谨桥”头那方青石告示碑旁,与“免役银”新规并列。

起初,只是零星几个早起的村民好奇围拢。识字的大声念诵,不识字的焦急询问旁人或等着蒙童放学后来解读。当听到那二十两税银的巨额收入时,人群发出阵阵惊叹;当听到十五石粮食支付给了修路的老弱,九两银子发给了掌秤的寡妇时,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也有人暗暗撇嘴;而当最后听到仅余五两银,并将用于购粮备荒时,所有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数字是冰冷的,但一笔笔去向分明的记载,却有着灼人的力量。

那曾质疑过“寡妇掌秤”的老汉,眯着眼听人念完,咂摸了半天嘴,喃喃道:“修路……俺走过,是平坦;掌秤……赵三娘她们,确实公道;备荒……更是为了大伙儿……这钱,没瞎花。”

那曾因缴纳免役银而心中忐忑的农户,看着公示上清晰的税款来源与公用去向,一直悬着的心忽然落回了实处,低声道:“原来俺那三钱银子,是变成了这修桥铺路、公平买卖的实惠……值,真值!”

就连最初对李青禾诸多举措将信将疑、甚至暗中非议的人,在这份无从辩驳的账目面前,也陷入了沉默。白纸黑字,收支明朗,结余公用,你还能指责什么?

一种微妙的变化,在村民们的心中滋生、蔓延。他们开始真正相信,这“桥市”、这“税款”、这由李青禾主导的一系列新奇事物,背后真的站着一个“公”字。这个“公”字,不属于任何个人,它关乎修好的路,关乎市集的公平,关乎可能到来的荒年里那一口救命的粮食。

村民始信“公”字。

信任,如同冬日里缓慢凝结的冰层,看似脆弱,却在坚实的基底上,一点点变得坚固。

塘埂方向。 腊月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桥对岸, 望着碑前聚集、议论纷纷的村民。 浑浊的目光…… 掠过那张巨大的桑皮纸公示, 仿佛能穿透纸背, 看到其上承载的透明与重量。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浸透了墨迹与银钱气息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账——……” 声音顿了顿, 似在确认这公开带来的力量。 “…——明——…” “…——公——…”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公共财务透明与信任构建的深沉认知, 向下一点。 “…——信——…”

“账明公信——!!!”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苍茫的晨雾与凛冽的寒气。 桥头, 围观公示的人群渐渐散去, 但那份对“公”字的认知与信任, 却已如种子般, 落入心田, 静待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