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军统局本部驻地。
夜色深沉,局本部办公楼内却依旧灯火通明。
戴老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中捏着一封刚刚译出的电文,眉头紧锁,久久不语。
“老板,我认为只要把战役即将爆发的消息,上报委座和军事委员会即可。”
“没必要把对日军的意图分析也一起上报。”
“这样我们也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站在一旁的毛仁凤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地进言。
“您也知道,这些手握重兵的战区司令,对我们军统局的态度素来不甚友好。”
“倘若我们在报告中加入对战役走势的分析判断,他们很可能会借此大做文章。”
“指责我们越权,干预战区司令部的军事部署。”
毛仁凤所提及的电报,正是由沪市特别站连夜发来的紧急密电。
电文之中,详细标注了陈沐风对当前局势的分析。
日军之所以即将发动这次鄂西会战,主要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对日本日益不利。
其国内及前线各类资源日趋紧张。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和物资短缺困境。
而位于第六战区前沿的洞庭湖平原,乃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此时正值夏粮即将成熟的关键时节。
日军发动此次鄂西会战,一个最直接、最迫切的目的,便是进行武装抢粮。
企图夺取这片富庶地区的粮食和其他战略物资,以缓解其自身日益沉重的补给压力。
与此同时,日军也希望通过这一次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寻找并歼灭第六战区的主力部队。
极大削弱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从而夺取在华中的战略主动权,稳定其日益被动的防御态势。
所有这些判断,都是陈沐风设法直接从日本内部获取的绝密情报,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然而,在这份长长的电文里,还包含了一些陈沐风基于自身经验与观察所做出的分析。
他凭借对日本行事风格的了解,认为日军如此兴师动众,调动重兵发动这般规模的战役,
其战略意图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抢夺粮食和稳定防线这么简单。
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更大的军事野心与政治图谋。
陈沐风在电文中着重指出,鄂西地区地理位置极其关键,
堪称通往四川盆地的东大门,是拱卫战时首都山城的战略要冲。
他判断,日军此次战役的核心目标,极有可能是企图突破中国军队倚仗的长江防线,
夺取像石牌要塞这样的关键性防御据点。
一旦让日军得逞,就等于为日后直接进攻山城打开了通道。
至少也能在军事态势和政治心理上,对山城政府构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毛人凤的顾虑在于,陈沐风毕竟并非正统军校毕业。
他担心陈沐风对于纯粹的军事战略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可能存在偏差。
因此主张在处理这份情报时,应采取更为稳妥和保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