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了饭,陈舟便第一时间骑着马匹前去鸡鸣村。田地间的稷子、稻米等青黄相接,即将到了收获季节。
然而田埂之间入眼处能看到不少蝗虫,正在啃食着粮食。鸡鸣村的佃农都知晓主家是云骑尉,也都认得陈舟。
“今天这些蝗虫是不是比昨天多了?”
几名佃农点头道:“回郎君的话,的确如此。”
“不过这么点蝗虫倒也不会对谷子影响太大。”
陈舟眉宇紧蹙,贞观初年的飞蝗成灾也是如此,刚爆发的时候规模很小,没有人认为这会对大唐的农作物形成致命灾难。
可结果却是‘关中阡陌粮食损失过半’‘流民逃户滋生’。
他翻身骑上马匹,赶紧折返回万年县陈府。
“买鸡鸭?”
陈家人都不理解,不知道陈舟为何要买鸡鸭,他们现在已不在农村,鸡鸭在城镇内不适合养殖。如果只是买个三五只放在内湖做景观他们也不会觉得奇怪。
可现在陈舟要大面积购买,上千只购买。
这就不得不让陈家所有人困惑。
“莫非大郎又看到了新的商机?”二婶好奇问道。
随着红袖招生意越来越好,二婶家的分润也多了些许,自然希望能多经营一些商业。
陈舟道:“总之先买了,就这么说。”
陈老太爷盖棺定论,道:“老二家的,去府库支钱,按照大郎的话去做!”
“好!”
这就是陈老太爷对陈舟的绝对信任,可以省去许多麻烦,不必费口舌解释那么多。
陈家虽然从乡村走出来,但胜在团结、信任。这是一个家族兴旺的关键。
陈舟也没在府邸继续待着,径直朝万年县衙走去。
朱县令在二堂接待了陈舟:“大郎啊,喝酒。”
“想通了吗?你若喜欢年纪大的,我让长女和离便是,她还没生子。”
陈舟:“……”
“多谢朱县令抬爱,我有重要事要说。”
“啊?哦,好吧,你说。”
等陈舟有条不紊的将话说完,朱县令的眉宇也一点点蹙了起来。
他思忖了一会儿,才问陈舟道:“大郎,你如何判定今年会发生蝗灾?”
整个历史上发生蝗灾的次数都屈指可数,现在陈舟让他上书朝廷预防蝗灾,若是没有任何凭据,这种奏本上去只会让上层觉得他哗众取宠,能力不济。
陈舟道:“我无法断定,但这几日乡下田间的飞蝗越来越多,与日俱增,未必不会出现这种可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朱县令上奏,若是最后没发生蝗灾,顶多被上级不满。”
“在下说句不好听的话,朱县令莫要介意。凭着朱县令现在的政绩,想要再升一步,需要多久?”
朱县令陷入沉默,不是需要多久的事,是不可能。
他在上面没有任何人脉,也不是世家大族的人,县令已经到头了。
陈舟继续道:“若是不成,您顶多还是在万年县做县令,若是真发生了蝗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