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乎顾临渊要攻打山西,海州现在每日资源消耗已经成了大头。
除了粮食运输,海船现在开始运输煤炭,淮安府还有山东并不是资源产出地,之前体量小,有郑芝龙的船队运输可以缓解。
现在海州工业化急剧发展壮大,曾经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山西就是最大的资源生产地。
而且有了山西的煤矿等资源,北方的冬天将会容易度过。
顾临渊可是知道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也就海州附近的几座城池生活相对富足,哪怕是京师,都有不少百姓家庭连衣服都穿不起,一套衣服几个人穿。
谁出门就穿上衣服,至于被褥,里面裹挟着稻草等勉强保温的东西。
现在是夏天,百姓们还好,冬天一到,那种冻入骨髓的寒意可不是那薄薄的衣衫可以解决的。
也就现在京师那里建设了不少工坊,并且开始修建各种道路,给底层百姓们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尤其是发放的薪水,一个人的薪水可以养活一家五口。
随着工坊的开工,最多半年时间,京师的百姓们就可以积攒足够的资金购买过冬的衣物。
至于粮食,番薯的种植规模扩大,让最底层的百姓也可以有足够的食物充饥,这也是顾临渊不怕粮食短缺的原因之一。
当然番薯不能作为主食一直食用,番薯吃多了容易胀腹还有便秘,却也提供了活下去的营养,长时间吃番薯,那种嘴里的涩感是无法言语,但是面对生存危机,活下去比饿死要强太多了。
大规模用兵的影响还在持续扩大中,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关注顾临渊军队的动向。
现在的主动权在顾临渊,此时的顾临渊正和研究院的研究员一起研究无线电中继器。
无线电中继器的最终原理就是接收衰减的信号,然后进行信号放大。
清楚了原理,剩下的就是对如何进行信号自动接收并放大,这里面就需要之前研究的灵敏触针加上矿石检波器,配镀金钨丝触针和三维刻度调节架(精准固定最佳接触点),确保弱信号也能触发检波。
之后就是天线的设计,好在顾临渊也曾看过不少相关知识,天线设计仅用半天就设计完成。
其次就是信号放大,这时候还没有晶体管,只能先用电话系统的继电器技术,将检波器输出的“微安级弱电流”提升至“毫安级强电流”,足以驱动发射模块。
其中无线电中级复用电话系统的继电器最重要的就是去掉原发射机的手动电键,将二级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在火花隙与电源之间,实现“接收信号→放大→自动触发发射”的联动。
如此,最最基础版的无线电放大中继器就设计完成,之后就是组装与调试。
再次用时半个月时间,第一个无线电放大中继器已经制作出来,这一次测试的距离将会是超远测试。
把中继设定在距离研究院和赣榆县城的十公里之外,因为中继器本身接收的范围就有二十公里,加上发射信号的时候有十公里到二十公里的衰减。
赣榆到海州的距离也不过二十公里,这次测试就是为了测定中继功能是否正常。
所有人都是耐心等待着,直到第一组信号成功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