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把能参与的人都参与了进来,为此顾临渊特别设计了不同的小组,开始分摊实验任务。
实验最基础的就是Lc振荡电路的设计,电感(L):储存磁能的“线圈”;电容(c):储存电能的“莱顿瓶”。
电感这个最简单,现在研究院早就研究出了漆包线,哪怕没有漆包线,大明的科技时代也可以制造出来线圈,绝缘铜线(表面涂丝绸或蜂蜡绝缘)绕在木芯或铁芯上(绕 50-100匝),形成螺旋线圈。
“莱顿瓶”这种电容也可以制作,(玻璃瓶内壁、外壁贴铜箔,中间玻璃绝缘),或用两片金属板(铜片、锡箔)夹一层干燥的丝绸\/纸板(绝缘)制成平板电容。
这两个就构成了最基础的核心原件,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就是“电能→磁能→电能”的循环振荡。
如此循环往复,电流方向和大小周期性变化,形成高频振荡电流(每秒振荡次数即“频率”),直到能量被电路电阻消耗(如导线电阻、空气损耗),振荡逐渐减弱(阻尼振荡)。
唯一的难点就是振荡电流的频率(每秒振荡次数),这是无线电的核心参数(高频才能有效辐射电磁波)。
频率仅由电感和电容的大小决定,顾临渊也只是给出了最基础的简化公式,剩下的需要他们自行实验总结,拓展。
这些顾临渊都交给了研究小组,让他们分别进行数据统计,还有研究总结。
Lc振荡电路是“把直流电\/低频交流电转化为高频电流”的关键,没有它,无线电就失去了“信号源头”。
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顾临渊的研究院才掌握这一电路。
有了这最基础的发射端“心脏”,顾临渊就能从“有线传电”(电话)跨越到“无线传场”(电磁波),为无线电研发打下最核心的基础。
最基础的发射端搞定后,剩下的就是研究接收端,这里涉及的复杂需求,让整个研究院陷入了瓶颈。
尤其是针对现在大明还没有找到的镍矿,这个顾临渊是真的不知道哪里有镍矿,铜、铁、银这个是最容易获得,兵工厂、研究院等都有这些,镍这玩意,顾临渊也没找到。
镍可以说是金属粉末检波器的核心原料(银镍混合粉),这是检波器是接收信号的关键,没有镍,那么接收端就陷入了困难之境。
顾临渊下令齐家寻找镍矿,还有从民间收集陨石,陨石中含镍量有一成左右,这些足够早期检波器使用。
铜矿会有伴生镍矿,这个只能依靠研究哪些铜矿的伴生矿会有镍的存在,验证镍矿也十分简单。
可在开采铜矿时同步提取镍矿石,用“火法冶炼”(将矿石与焦炭混合,在高炉中加热至 1500c,镍会以合金形式析出)分离铜和镍。
为了得到镍,用了足足三个月的时间,研究院材料研究的同学硬是在不同的矿产中找到了最佳的铜矿伴生矿,那就是四川会理有古铜镍矿。
而这时间也到了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