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是有炸开两半的情况,不过是实验装药量的时候,少量会仅仅炸开,没有杀伤。
中间也造成工匠受伤的情况,好在当时装药量不多,而且及时丢出,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仅仅是重伤,送到医院后,修养两三个月就可以继续上工了。
最后查明原因是因为压实的黑火药延时药柱出了问题,这药柱内部松散,导致了快速引燃,没有达到设计的标准。
这也给兵工厂的人提了一个醒,任何涉及火药的武器制作必须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另外还专门给压实的黑火药延时药柱做了质量审核,每根出场的火药药柱多重多长,都需要测量。
顾临渊亲身到了兵工厂探查了一番手雷的效果,本来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受制于纯化后的硝化棉产量问题,手雷制造并不多。
听到硝化棉的产量,顾临渊也是没有任何办法,虽然可以规模化的生产,但是产出的效率必然不会太多。
每月五十多公斤的产量依然是达到安全生产的极限,顾临渊也不敢托大,这么多的硝化棉火药爆炸,能把研究院夷为平地。
况且这些火药还要制造子弹,按照当前进度,每月生产的子弹约为三万发,复装子弹五千发,这还是训练的时候回收弹壳。
每月报废新式步枪三百杆,都是省着用的。
手雷兵工厂给出答案,每月差不多能造出五十多枚,除非是扩大产能,一个月差不多能达到千枚。
现在并不是战时,但是时间也快了,崇祯十四年,再有三年,大明就要变天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储备战略物资。
最终顾临渊决定扩大手雷的生产,与士兵的命相比,钱什么都是小事,顾临渊习惯了强势碾压的感觉,而不是势均力敌的对峙。
并且汉人也经不起折腾了,顾临渊就是要以雷霆之势横扫全局。
随着顾临渊扩产的命令下发,研究院那边也在积极的配合着,所有生产工序扩大,质量审核更加严谨。
另外顾临渊让兵工厂成立自己的武器研究所,专门研究开花弹。
开花弹的前提就是底火、硝化棉、雷管这三项核心技术。
前两项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雷管,雷管的制作也不算困难,最多只是麻烦了一点。
管壳的制作也是优先用铜,铜是最佳选择,因为它质地较软,爆炸时不会产生过于尖锐危险的破片,并且有良好的延展性。
通过冲压制造出微型的小管,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做成凹槽(聚能穴)以增强起爆方向性。
之后就是装药,将敏感的雷汞或叠氮化铅粉末少量装入管壳底部,这是初发装药,负责接收外界刺激并首先起爆。
再之后用高纯度、压实的硝化棉,剩下的就是在装药完成后,用蜡或漆密封开口端,防止受潮并固定药品。
再之后就是设计撞击底火了,做一个小型撞击机构,撞击雷管开口端的敏感药剂(类似底火),进而引爆整个雷管。
这就是开花弹的撞击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