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海外来客(1 / 2)

“画中玄机”带来的震撼尚未平息,琅琊阁内的气氛依旧热烈。就在众人仍沉浸在唐代菩萨绢画的恢弘气度中时,一位不速之客,在墨老一位友人的引荐下,步入了厅堂。

苏沐晴面前的监控画面立刻捕捉到了这个新面孔——一位穿着考究西装、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亚裔男子。耳麦中传来技术组的快速汇报:

“目标身份,陈景明,美籍华人,表面身份是跨国投资顾问,兼营艺术品收藏。与‘潘多拉’组织有低度关联嫌疑,记录在案。”

苏沐晴眼神瞬间锐利如鹰。“锁定目标,全程监控其所有行为、通讯及接触人员。启动生物特征分析。”她身体微微前倾,如同发现猎物的母豹,所有感官提升到极致。周大哥正在厅内,任何潜在威胁都必须扼杀在萌芽状态。

陈景明笑容得体地与墨老及几位大家寒暄,言辞谦逊,对中华文化推崇备至。

“听闻今日盛会,冒昧前来,带了几件小玩意,不敢说入各位大家法眼,只求能与同好交流,还请墨老及诸位先生不吝指点。”他示意随从将一个手提箱放在案几上,小心打开。

箱内是几件保存完好的中国文物:一件宋代龙泉窑青瓷鬲式炉,釉色青碧;一幅明代吴门画派的山水小品,笔墨清雅;还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谷纹玉璧,玉质温润。这几件东西,开门见山,档次不俗,立刻引起了齐老等人的兴趣。

然而,张三丰的目光却越过这些“开门”的器物,落在了箱子角落一块不起眼的青铜残片上。那残片只有巴掌大小,锈迹斑斑,边缘不规则,似乎是从某件大型青铜器上断裂下来,上面隐约可见一些模糊的雷纹。但在他的神识感知中,这块残片却隐隐散发着一股极其微弱、却异常精纯且带着一丝灼热气息的能量波动,绝非寻常青铜器所有,更像是某种古代法器或祭祀重器的碎片。

陈景明看似在与齐老探讨那件龙泉窑瓷器,眼角的余光却始终若有若无地扫向张三丰。当他注意到张三丰的目光在那青铜残片上停留了超过三秒时,眼底深处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

“周先生似乎对这件残片感兴趣?”陈景明适时地转过身,笑容温和地拿起那块青铜残片,“此物是我在海外一次拍卖会上偶然所得,据说出自殷商时期,可惜残破太甚,研究价值大于市场价值。只是觉得这锈色与纹路,颇有古拙之趣。”

他言语谦逊,却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张三丰身上,并将残片递了过来,意图再明显不过。

厅内众人的目光再次汇聚。经过前三次,现在谁都想知道这位“周先生”又会有什么惊人发现。

张三丰神色平静,接过残片,入手微沉,那股灼热的能量感更为清晰。他指尖看似随意地在残片纹路上拂过,神识已将其内部结构探查了七七八八。此物确实蕴含一丝微弱的太阳精火之气,但已濒临消散,且其结构不稳定,强行激发恐有损毁之虞,对他而言如同鸡肋。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感知到,这残片内部被嵌入了一个极其微小的、非自然的能量信号源,如同一个定位器。

“确是殷商旧物。”张三丰将残片递还给陈景明,语气平淡,“纹路古拙,锈色自然,可惜灵性已失大半,残存无几。”他精准地点出了其特质,却又轻描淡写地将其价值限定在“古物”范畴,并未表现出任何超出常规的兴趣。

陈景明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似乎没料到对方如此反应。

就在这时,张三丰却将目光转向了箱中那件最不起眼的、颜色暗沉、毫无纹饰的矮筒形玉琮。“倒是这件玉琮,”他伸手将其拿起,仔细摩挲其质地,“玉质虽非顶级,但形制古朴,包浆厚重,更难得的是,其内部结构致密,气韵沉静,置于书房案头,可镇心神,涤烦扰。陈先生若有意转让,周某倒愿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