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殿霞顺势摇头:“我当然不信,面对这些恶意谣言,那你心里会不会觉得好委屈,好生气呢?”
就在这时,杨玉莹脸上的笑容稍稍收敛,她微微低下头,再抬起眼时,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眸子里,蒙上了一层清晰可见的水光和委屈,但她的嘴角依然努力维持着得体的微笑。
“说不难过……是假的。尤其是我姐姐,她看到那些话,气得整晚睡不着觉。还有我妈妈,她吓坏了,还有香港媒体居然找到了她......”
她仿佛在努力平复情绪,那双带着水光的眼睛真诚地望向镜头:“我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她们。因为我,让爱我的人要承受这些……这比骂我本人,更让我难受。”
声音略带哽咽,却起到好处。
沈殿霞适时地递上纸巾(虽然杨玉莹并没有让眼泪流下来),安慰地拍拍她的手背。
杨玉莹深吸一口气,重新坐直身体,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但是fat姐,我知道,在这个圈子,最重要的不是去解释所有的噪音。清者自清。我会更努力地唱歌,用更好的作品来回报所有相信我、支持我的人。时间会证明一切。”
杨玉莹真诚又得体的回应赢得了压倒性的支持。
主流媒体和观众纷纷谴责造谣小报手段下作,同情并更加喜爱这位人美声甜心地善的岗岗。那几家最初散播谣言的小报,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经此一役,杨玉莹的形象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这次得体的危机公关,增添了“坚韧”、“大气”的新标签。而方远运筹帷幄、精准反击的能力,也让圈内人再次刮目相看。
同时,方远请的王牌律师的介入和高调的法律行动,也让那些小报感受到了压力。
《东风周刊》在下一期出版时,用一个小小的版面刊登了一则澄清启事,语气含糊地表示“此前报道部分内容可能引述不当,向杨玉莹小姐致歉”,但已无力回天,声誉大跌。
天后,当《遇见》专辑在香港各大唱片行正式上架时,第一批购买唱带的香港歌迷们,在打开精美的专辑外壳后,惊喜地发现里面附有一张精致的卡片。
卡片正面是杨玉莹一张从未曝光过的艺术照,背面则印着几行清晰的手写体文字,并附有繁体中文说明:
亲爱的朋友:
感谢你让我的歌声,陪伴你的时光。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无论我是顺境还是逆境。
杨玉莹歌迷会在内地早就已经成立啦!现在,我决定,成立香港分会!
如果你愿意更了解我,了解我的音乐和生活,欢迎你根据
杨玉莹星火歌迷会(香港分会)期待你的加入,我们将不定期寄送最新写真、独家会刊,以及更多惊喜。——岗岗
文字下方,是两个清晰的通讯地址:一个是上海总会的地址。而另一个,则是一个香港本地的邮政信箱号码。
这个细节,让香港歌迷瞬间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便利。星火文化不仅考虑到了他们,而且连通信的便捷性都想到了!
这在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娱乐圈,是极其罕见、真正将歌迷放在心上的专业操作。
在铜锣湾的一家唱片行,一位名叫阿珊的女学生买下专辑后,立刻在店门口就拆开了包装。当她看到这张卡片,尤其是那个香港本地信箱时,兴奋地轻呼出声,立刻拉着同行好友雀跃不已。
“哇!香港都可以入会啊!还是本地信箱,好方便啊!”
她回到家,立刻找出最漂亮的信纸,用工整的繁体字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从电台听到《隐形的翅膀》而喜欢上岗岗,又如何为她在“忘我大汇演”上的表现而感动,并在信封里小心翼翼地夹了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第二天一早就投递到了指定的邮政信箱。
对于香港歌迷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张卡片,更是一种被偶像及其团队真正重视和接纳的珍贵体验,是一种归属感。
香港歌迷在惊喜之余,对星火文化这种专业、贴心且尊重粉丝的做法大加赞赏。
这种“本土化”的细致服务,无形中为杨玉莹和星火文化赢得了一波极高的好感度,也让他们对这家内地娱乐公司的专业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与此同时,方远在香港的合作伙伴,风行唱片的黄柏年,在得知此事后,也不由得对方远这套“组合拳”深感佩服。他原本还有些担心之前的负面新闻会影响杨玉莹的后续发展,没想到方远竟能化危机为契机,顺势而为,一举奠定了粉丝基础。
“后生可畏啊。”黄柏年对方远的评价,又高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