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拍摄古装剧,可没有后世横店那般规模宏大的影视城,取景方便。
首都郊区一片临时平整出来的空地上,经过美工部门连日赶工,已然初具宋代市镇的雏形:黄土夯实的道路两旁,立起了仿古的木制店肆门脸,虽然细看之下还有些粗糙,但架设好机位、打上光影之后,在镜头里足以乱真。
《少年包青天》的开机仪式,就在这片刚刚落成的庐州城外景地简单而隆重地举行了。
第一单元是《名扬天下》,方远在“写”剧本的时候,发现原版的剧情挺抽象的:高丽使团到东京(开封)去,居然途径了(庐州),这不管是海上和路上都挺无语的。
方远不愿意星火的戏变得跟《新三国》似的,徐州忽远忽近,于是修改了一下设定。
其实主要是给高丽使团‘绕道’庐州一个合理的动机。
方远查了一下资料,写的是,庐州并非普通州府,而是大宋一处重要的军马饲养基地,戒备森严,正常情况下外人难以接近。
高丽使团此次入贡是假,借机窥探大宋军马培育情况、测绘地形才是真实目的。
因此,他们说先王母族曾是庐州人士,所以要去祭奠坟茔,才会故意绕道,申请在庐州停留。
这样一改,虽然情节上仍有些许刻意生硬,但至少在地理和逻辑上能自圆其说。
没有后来的明星烧香、媒体云集的大排场。也没有铺着红布的案台、烤乳猪和香炉。
此时,香港那边的迷信风俗还没传到内地演艺圈。
首都电视台的领导、制片主任李国伟、导演赵宝刚、投资方代表方远,以及主演周杰、陈道明、宁静、王劲松等一众主创人员,整齐站成一排。相机闪光灯一闪,大家集体鼓掌。
“我宣布,《少年包青天》剧组,正式开机!”赵宝刚激动地嗓子都有点破音。
他拿着扩音器,回到监视器后。
“第一场第一镜,开始!”场记板“啪”地一声合上。
为了营造市井的烟火气,现场请来了上百名群众演员。他们穿着粗糙但颜色鲜亮的古装服饰,在黄土路面上来回走动,虽然略带混乱,但在镜头里,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古代市集景象。
空气中弥漫着道具组特意点燃的熏烟,在一个亭子里,一群人围着一个年轻公子。
“久闻公孙公子棋艺精湛,我今日就以梅花易数里的珍珑棋局来向你请教。”
“我要请你猜谜!”
“我要请你对对子!”
王劲松扮演的公孙策一袭儒衫,气质清雅,丝毫没有了《永不瞑目》里建军的狠辣。
公孙策微微一笑:“那恭敬不如从命,一起来吧!
“停!气氛不错!群众演员走动的节奏再自然一点,别像赶集!劲松,你的状态对了,保持住!我们再来一条!”赵宝刚喊道。
很经典的开局,通过一个人很牛逼,然后被主角碾压,衬托出主角更牛逼。
这个剧的原来的编剧去写网文,至少能拿到第四个月的全勤。
然后紧接着的就是包拯出场,几个民间故事的改编,写出包拯的推理能力和机智,就是那些什么审猪、钱币落水飘出油花这些。
这种故事放现在肯定被观众骂无脑,但是九十年代的观众可不会,他们是真没见过,别说九十年代了,哪怕2000年这部剧首播的时候,大家也依然看的津津有味。
周杰的表现让赵宝刚频频点头,那份少年人的书生意气、透过镜头清晰地传递出来。
“转场,准备下一幕!”
室内戏的拍摄相对顺利。饰演包母的是一位演技精湛的老演员,她和周杰的母子对话戏份,主要交代了包母因医术高明,常被官府请去协助验尸,包拯耳濡目染,也学了不少知识,母子二人联手协助官府破了不少案件,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方远在片场盯了整整一天,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当天计划内的重头戏才勉强拍完。
剧组开始发放盒饭,赵宝刚胡乱扒拉了几口饭,走到方远身边:“方老板,今儿个可真辛苦您了。晚上就剩几个文戏镜头,补拍几条就行,没大场面了。这儿有我盯着,您放心。您都熬一天了,先回去歇歇脚,明天任务更重,还得靠您坐镇呢。”
方远确实感到一阵疲惫。他点点头,没多客气:“成,那宝钢,辛苦你了,有事随时呼我。”
离开片场,坐车回到住处,掏出钥匙打开房门,一股清淡而熟悉的馨香悄然侵入鼻腔,是杨玉莹平时最爱用的那种洗发水混合着淡淡雪花膏的味道。
方远脚步一顿。
唉,她出去演出了。
他踢掉皮鞋,直接走到沙发上躺下。
好累啊!
方远一动也不想动。
他躺了没多久,便伸手摸索着打开了几案上那台小小的彩色电视机,想制造点声响。
电视里正播放着一部吵吵闹闹的港产武打片,刀光剑影,呼喝不断。
但方远的脑子里还在不自觉地过着明天的工作:周杰的情绪能不能持续饱满?吴樾的武打动作还得再抠细一点……
就在这时,身后主卧室的门传来极其轻微的“咔哒”一声。方远下意识地循声回头。
只见那扇虚掩的房门被轻轻推开,杨玉莹端着一个精致的、上面插着小小彩色蜡烛的奶油蛋糕,笑盈盈地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