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寄给岗岗的信(1 / 2)

《海马歌舞厅》顺利杀青,方远也结束了自己拿空饷的活。

这活可以多来点哇。

方远回到上海,开始准备筹备杨玉莹的新专辑。

他每天和音乐总监陈晓奇、以及金牌制作人毕小世三人围坐在一起,开碰头会。他依然想把杨玉莹的专辑打造成有成长轨迹的概念。

杨玉莹的前三张专辑,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成长的轨迹:

《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纯真少女的甜美告白,一炮而红,确立了基本盘。

《毕业季》:略带青涩伤感的校园风情,拓宽了听众年龄层,增加了学生群体。

《一夜长大》:尝试触碰朦胧的情感世界,风格开始微调,试探着向更成熟的方向迈了一小步。

市场反响一张比一张热烈,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按照这个“成长”的规律,第四张专辑应该迈向更成熟、更都市化、甚至更深刻的情感领域。

但矛盾在于,杨玉莹本人的实际年龄和公众形象,依然带着强烈的少女感。强行让她去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那种饱经沧桑的都市情歌,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显得矫揉造作,很可能流失核心粉丝。

经过反复讨论,方远最后一锤定音,新专辑——《遇见》!

反正就是薅一个冷门歌手的歌,没啥大不了的。

用这个主题可以很好的和前三张作为一个呼应:少女、校园、成长、到遇见那个人。

嗯,方远点点头,很满意。

然后是确定歌单。

方远拿出五首《遇见》、《见习爱神》(香港市场发行的是《明爱暗恋补习社》)、《说爱你》、《暖暖》、《最初的梦想》。

剩下的五首由陈晓奇和毕小世共同创作。

陈、毕二人的制作能力方远是不担心的,在杨玉莹专辑发行之前,星火旗下的另一位大将解晓东的新专辑《让我欢喜让我忧》,已经率先上市发行了。

这张专辑,方远确实没太费心。他将整张专辑的制作完全交给了以陈晓奇、毕小世为核心的制作团队,并邀请了高枫担纲了大部分歌曲的创作和编曲。

高枫此人,才华横溢,旋律创作和歌词意境都属一流,但他有个鲜明的特点:享受躲在幕后,让他站在台前,比让他连续编曲三天三夜还难受。

于是,在方远的授意和资源支持下,高枫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为解晓东量身打造其他几首质量上乘的作品。陈晓奇和毕小世则负责整体的音乐把控和精细打磨。

专辑一经推出,主打歌《让我欢喜让我忧》迅速席卷了大街小巷。唱片销量节节攀升,点播率居高不下。

有了成功经验以后,方远自然不需要薅太多后世羊毛,省着点用。

嗯,别让自己最后成夏洛了。

杨玉莹为筹备新专辑《遇见》而闭关练歌、录制的间隙,她抽空做了一件对她而言渐渐变得重要的事:亲自回复歌迷来信。

起初,星火歌迷会的会刊和回信事务,完全是由公司策划、方远定下基调,再由专人代笔完成的。那更像是一项宣传任务。

但不知从何时起,杨玉莹开始有点喜欢上这项工作了。

透过那一封封笔迹各异、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她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份份毫无保留的喜爱、支持和人生分享。

这天下午,她从新收到的一大箱信中随机抽取了二十封,打算像往常一样,利用休息时间回复。

大多数信件内容温馨而熟悉:有学生向她汇报考试成绩,有男孩分享暗恋的烦恼……杨玉莹看着,嘴角带着温柔的笑意。

直到她拆开了其中一封。

这封信的信封很普通,邮票贴得端正,寄信地址是西部某个贫困省份。

她抽出信纸,展开。信纸是普通的横格纸,字是用铅笔写的,一笔一划,很认真。

“岗岗姐姐:你好。

我叫小雅,今年14岁,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从小就很喜欢唱歌,你的每一盒磁带我都用零花钱买了,你的每一首歌我都会唱。我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像你一样,站在舞台上唱歌。”

看到这里,杨玉莹的笑容更温柔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小歌迷的信。但她继续往下看,眉头渐渐蹙了起来。

“但是,岗岗姐姐,我可能再也唱不了歌了,甚至……可能没有多少时间了。”

看到这一行,杨玉莹的心猛地一沉。

“我得了很重很重的病,医生说是白血病。爸爸妈妈带我去省城看了好几次,花了很多钱,但情况好像越来越不好。化疗很难受,头发也掉了很多。”

“我不敢在爸爸妈妈面前哭,他们比我更难过。岗岗姐姐,我不怕疼,我只是……好舍不得。我舍不得爸爸妈妈,舍不得同学,也舍不得再也听不到你的新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