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星火校园音乐节(1 / 2)

首都联合大学的傍晚,、男生宿舍楼、传来一阵、吉他扫弦声。

王阳盘腿坐在架子床的下铺,试图扒拉出一段完整的旋律。那是一首他们“青铜器”乐队自己的歌。他对这首歌并不十分满意,正在试图把旋律调试的柔和一点。

“砰”一声,宿舍门被推开,同班的李锐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阳子!别弹了!出大事了!”

王阳的琴声戛然而止,抬头看他:“怎么了?”

“还怎么了?校庆节目审查呗!刚文艺部刘老师找我们谈了,”说咱们那首歌‘不够积极向上’,‘不能反映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给毙了!让咱们换一首‘健康、明快、能体现集体荣誉感’的!”

按照摇滚青年的常规剧本,此刻应该是一阵骂娘,抨击审查制度的僵化,甚至扬言要退出校庆。

王阳却没说话,只是低头,手指无意识地拨弄着一根琴弦,沉默了几秒钟,他忽然抬起头,轻声问:“要不……咱们换个女主唱?唱杨玉莹的《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或者《后来》?”

“啥玩意儿?!”李锐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杨玉莹?!阳子你没事吧?咱是‘青铜器’!摇滚乐队!唱那些口水歌?这不扯淡吗!咱们的摇滚精神呢?”

王阳把吉他轻轻靠在床边:“精神?精神能当饭吃,还是能上台?跟老师较那劲有用吗?再说了,唱杨玉莹怎么了?她的歌我觉得蛮好听,而且挺新潮,而且,”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你把杨玉莹的歌,用咱们的编曲方式,加点布鲁斯音阶,节奏拖慢点,吉他失真开大点,没准儿也别有味道。”

就在这时,别在裤腰带上的BP机突然响起,王阳掏出来一看,是自己玩音乐的朋友发给自己的。

“老狼,下周刚刚接到通知,据说有个演艺公司要搞个第一届大学生音乐节。黑豹乐队缺个间奏吉他,你要不要过来帮个忙,一天五十呢!”

王阳,哦不,是老狼一喜,这可是个好机会。

不过,大学生音乐节是什么?

说起来,还是杨玉莹给方远的灵感。

与其零敲碎打地让艺人跑校园演出,不如倾星火之力,打造一个专属的、高规格的、真正属于年轻人的音乐盛会!这不仅是绝妙的品牌宣传,更是对一场能奠定星火文化行业地位的盛事!

“第一届星火校园音乐节”

听听,多么的顺耳。

本身,星火的歌手大多在校园里人气颇高,这个大多其实是谦虚一点说的,因为方远把老迟还是算作歌手范畴里了。

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可谓是真正的天之骄子,直接了引领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未来几十年后还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顶梁柱,跟他们搞好关系,有百利而无一害。

方远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说干就干。先是通过王硕他们,弄到了批文,这个其实真不容易,毕竟这涉及到大学生的群体活动。算是承了王硕他们很大的一个人情。

他让老孔全力协调旗下艺人的档期,构建豪华演出阵容:杨玉莹和解晓东自然不必说,黑豹乐队、郑钧、高枫、还有屠洪刚等人。

当然,方远谋划的远不止于此。他要把格局做大,就不能只吃独食。他主动向业内其他唱片公司发出邀请,包括曾有摩擦的“新时代”公司,希望共同参与这场校园音乐盛宴。

其他明显竞争不过的公司倒是爽快,那个英、陈明等明星纷纷爽快答应,唯独新时代那边有点扭扭捏捏。

同意?等于变相为星火文化站台,脸上实在无光。等于承认星火的主导地位。

拒绝?如此声势浩大、备受瞩目的音乐节,旗下当红艺人缺席,势必被市场解读为掉队或不被主流认。

经过一番激烈而憋屈的争论,新时代公司最终还是欲拒还迎,派来了和星火有旧的李春波还有新人戴军、林依轮参加。

至于毛宁,嗯,身体不适。

方远可以理解。

换位思考,如果他是新时代的老板,面对这样一场由竞争对手主导、声势浩大的活动,心里也必定膈应。派李春波这几位中生代和新人来,既不失礼,也保全了最后一点面子。至于毛宁的“身体不适”,大家心照不宣。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这点默契还是要有的。

第一届星火校园音乐节的筹备工作,在方远的坐镇和王硕等人脉的保驾护航下,非常顺利。

场地最终定在了首都工人体育馆。在场地选择上,方远力排众议,没有选择专业的体育馆,而是坚持将主场地放在首都大学五四操场。

他的理由非常明确:“我们要办的是‘校园’音乐节,灵魂就在校园里。在操场搭台,让学生们下了课就能走过来,躺在草坪上听歌,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氛围,去工体,那是商业演出,味道就变了。”

消息一经正式公布,首都各大高校彻底沸腾了。

海报上那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黑豹乐队、宁静、黄磊、郑钧、杨玉莹、解晓东、那英、屠洪刚……再加上“新时代”派出的李春波、戴军、林依轮,这阵容堪称梦幻,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流行乐坛最当红、最有代表性的声音。

学生们奔走相告,翘首以盼,学生会的订票热线几乎被打爆,一种节日般的期待感在校园里弥漫开来。

媒体的嗅觉是敏锐的。音乐节前夕,各类报道已经开始预热。

《首都青年报》在文化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校园新声”:流行音乐与年轻一代的对话》。

文中写道:“……星火文化此次主办的‘校园音乐节’,摒弃了以往晚会式的说教面孔,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为载体,集结了国内顶尖的音乐力量,主动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这不仅是文化企业的一次创新尝试,更体现了对年轻群体文化需求和审美能力的尊重与重视,为如何引导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青年报》则更直接地关注学生反响,记者走访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采访了众多学生,标题引用了学生的原话:《“我们的节日终于来了!”——大学生热盼“星火音乐节”》。

甚至港台的《明报》、《联合报》也转载了消息,称这是“大陆流行音乐市场活跃、开放的一个显著信号”。

上交的宿舍里,李默在报纸上看到了首都要举办音乐节的消息,羡慕的牙都酸了。他

凭什么?星火在上海,凭什么第一场这么轰动、这么有面子的音乐节,是在首都办,而不是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