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社会现象(2 / 2)

剧集的热播,更直接带动了音乐的火爆。解晓东演唱的片尾曲《你快回来》和杨玉莹演唱的插曲《魔鬼中的天使》,旋律响起就能引发共鸣。

由于这两首歌曲尚未正式发行唱片,渴望反复聆听的观众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电台点播。

一时间,各地音乐电台的热线电话被打爆,点播《永不瞑目》插曲的请求络绎不绝。

电台导播们既欣喜于节目的高热度,又苦恼于无米下炊。被逼无奈之下,一些电台想出了奇招:派出工作人员,直接用录音机在电视机旁对准喇叭,录制剧集播放时的歌曲片段。

于是,在电波中,听众们时常能听到音质嘈杂、夹杂着细微电流声的“现场版”《你快回来》和《魔鬼中的天使》。

有时录制人员手慢,歌曲开头几句没录上;有时剧集结束得突然,歌曲还没放完就被掐断,甚至偶尔在歌曲尾声,还能隐约听到下一节目预告或广告的开头几个字。

更有什么拍电视的声音,小孩哭闹声,甚至因为开头没路上的字正腔圆的“艹!”。

即便如此,这个质量的歌曲,依然无法阻挡听众的热情,点播率持续高居不下。

更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社会层面。

报纸上开始出现大量讨论文章,不再局限于剧情本身,而是深入到毒品危害、青少年教育、社会边缘人群等严肃话题。

在九十年代初,毒品对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遥远和模糊的概念。

别觉得这不可思议,毒品的泛滥也就是从近两年才开始。

《永不瞑目》以极其直观和震撼的方式,完成了对全民的一次禁毒警示教育,让“远离毒品”这句话有了更加具体和沉重的分量。

这种强大的正面社会效应,最终也引来了官方的关注和肯定。相关部门发文表彰了《永不瞑目》剧组,称赞其“以艺术的形式深刻揭示了毒品的危害,起到了良好的社会警示作用”。

就在《永不瞑目》引发的社会热议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中华大力神口服液厂里,也是一片欢腾的景象。

厂长办公室,销售科科长几乎是挥舞着一沓报表冲了进来,脸上兴奋得泛着红光:“厂长!爆了!这个月的订单,比去年同期翻了五番还不止!好几个省的供销社都在催货,生产线三班倒都快跟不上了!”

厂长接过报表,看着上面陡峭上升的曲线,有点不敢相信:“怎么回事?咱们最近也没搞大型促销活动啊?”

“是广告!厂长,是咱们那个广告起效果了!不,是那个演广告的宁静,她演的那个电视剧《永不瞑目》,现在火得没法形容!”销售科长激动地解释。

当初力主花大价钱请星火文化的宁静来拍广告的那位副厂长,此刻正坐在沙发上,端着茶杯,扬眉吐气。

虽然他是听到方远的效果不好,杨玉莹抵债的承诺以后才答应的,这层他没告诉厂长。

当初他提出这个方案时,厂里也不是没有反对声音,觉得一个唱歌的明星,代言保健品是不是有点不搭?

而且广告播出初期,市场反应也确实平平。

但事情很快出现了诡异的转机。就在《永不瞑目》开播前后,不知道从哪个角落传出了关于宁静是“变性人”的谣言。

这谣言虽然负面,却带着一种猎奇的色彩,导致很多观众会带着一种“求证”的心态,尤其会格外注意“中华大力神口服液”广告,许多观众为了研究宁静,甚至会特意不换台,不管电视,等着看广告里宁静到底有没有所谓“遮挡喉结”

这种无心插柳的负面营销,阴差阳错地将“中华大力神”这个品牌名称,强行植入了大量观众的脑海里。

如今,《永不瞑目》大爆,宁静饰演的欧阳兰兰成为现象级话题人物,知名度和讨论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初那种猎奇心态,迅速被对角色本身的巨大关注所取代。现在,观众再看到广告里那个健康、靓丽的宁静时,感觉完全不同了。

欧阳兰兰的“坏”与广告里健康形象的“好”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反而加深了品牌记忆。

“还是你有眼光!当初坚持要请宁静,这步棋真是走对了!”厂长拍着副厂长的肩膀,由衷地说道。

李副厂长放下茶杯,故作淡定地摆摆手:“嗨,我也是觉得那姑娘形象好,有观众缘。谁能想到后面有这么多戏呢?不过话说回来,老陈,当初也是你支持我。”

“嗯?这就叫我老陈了?”陈厂长眉头一皱,但是看着春风得意的李副厂长,到底是没说话。

与此同时,几位主演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磊走在校园里,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悠闲自在。他几乎成了移动的“景点”。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来一片注目礼和窃窃私语。

“看!肖童!是肖童!”

“哇!他眼睛真的好好看啊!比电视上还清亮!”

“好想去要个签名啊……”

去食堂打饭,打菜的大妈都会多看他两眼,有时还会偷偷多给一勺菜,小声说:“孩子,多吃点,那东西真的不能沾啊。”弄得黄磊既尴尬又有点小感动。

以前一起厮混的哥们儿,现在看他眼神里除了熟稔,也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羡慕甚至距离感。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名声,让还在象牙塔里的他有些无所适从,兴奋之余,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相比之下,姜武和王劲松这两位大心脏,而且是配角,所以应对起来就从容许多。但走在校园里,认出他们的人也同样大增。

“嘿!姜武!李春强!戏里够爷们!”有男生会冲他竖起大拇指。

唯有一个,邓婕到底是见过大世面的,当初《红楼梦》多火?这样的场面就是小意思,不过唯一让她有点沾沾自喜的就是,报纸上评论她是红楼众芳里第一个走出角色,有新的代表作的女演员。

嗯,这报纸得剪下来收藏,回头气一气小旭她们。

王熙凤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