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结束后,引发的舆论风暴可想而知。
估计保守者抨击她“狂妄自大”、“不懂感恩”,但更多的年轻听众,尤其是女性,却被她这种毫不掩饰所震撼和吸引。
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娱乐版头条都被宁静的言论占据。
“宁静直言:感谢我自己!”
“欧阳兰兰’穿衣大胆?宁静:我身材好,管别人怎么看?”
“宁静否认一夜成名,称多年努力终得回报!”
方远倒是没有出手干预舆论,宁静是个强大的姑娘,当初自己炮制的“变性人”风波,对她来说都无所谓,何况这点小风小浪?
或者说,这姑娘本身就喜欢身处舆论浪潮中。
方远最近这段时间在反复联系黄柏年,在《轻轻的告诉你》风靡内地时,他就曾几次主动联系方远,试探性地提出希望代理杨玉莹专辑在港发行的可能性,后来《毕业季》大火,现在杨玉莹去香港的时机到了。
处理完香港事务,方远的目光再次投向北方。三月已至,他如期再次北上赴京,参与《海马歌舞厅》的剧本讨论会。
会议地点约在京城一处僻静的四合院里,王硕的工作室。方远到时,屋里已是烟雾缭绕,王硕、马卫都、海岩几人正唾沫横飞地侃着,冯晓刚坐在稍远的位置,拿着个本子飞快地记着,偶尔插几句嘴。
见方远进来,王硕抬了抬下巴算是打招呼:“哟,方老板来了?正好,听听这段,哥们刚想的包袱……”
他念了一段台词,是典型的京式贫嘴,语言机巧,碎磕儿十足,引得马卫都几人哈哈大笑。
方远认真听完,笑了笑,却没顺着夸,而是等笑声稍歇,开口道:“硕爷,这段子单拎出来是可乐。但搁剧里,连续二十分钟都是这种碎磕儿,我怕南方观众,甚至北方非京圈的观众,会觉得有点……贫,抓不住主线。”
王硕脸上的笑容淡了点,斜睨着他:“方老板,您这话说的。咱这戏拍的就是这京味儿,这烟火气。您说的那主线,忒俗套了吧?老百姓下班回家图一乐呵,谁管你主线不主线的?”
“硕爷,京味儿是魂,我同意。但魂也得有骨架撑着。”方远语气平静,“艺术追求可以小众,但咱们既然投了钱,奔着电视台播,就得考虑商业回报,考虑更广泛的受众。不能光图咱自己哥们几个乐呵,是吧?”
“商业回报?”马卫都扶了扶眼镜,插话道,“方老板,您觉得怎么改才算有商业回报?加条苦大仇深的感情线?还是弄个坏人最终伏法的结局?”
“那倒不必那么刻意。”方远摇摇头,抛出了他思考已久的方案,“我的意见是,咱们可以尝试一种更新的形式——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几人面面相觑,这个词在90年代初的内地影视圈,还是个绝对的新鲜玩意儿。
“对。”方远开始画饼,“场景就集中在这个海马歌舞厅,一个固定的、密闭的空间。每集或者每两集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围绕一个社会热点或生活矛盾展开。
人物性格要极致化,比如葛优演个蔫儿坏的老抠门,梁天演个干啥啥不成的胡同串子,谢圆演个满口大道理却总办砸事儿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