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的语气十分客气:“方远同志吗?您好!我们是市对外文协的。首先恭喜你们星火文化的杨玉莹同志在香港取得的优异成绩啊!这是我们上海文艺界的骄傲,也是新时期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一个可喜成果!”
方远一楞,然后迅速反应过来:“王秘书长您太客气了,杨玉莹同志能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上海这片文化沃土的培养,更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能得到协会的肯定,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电话那头的王秘书长笑声更爽朗了:“方远同志很谦虚嘛!成绩就是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协会这边呢,也是想切实地为我们的文化企业做好服务。
这样,如果你们近期有赴港交流的具体计划,可以形成一份简要的报告递过来。我们在手续审批、外汇额度,甚至与香港相关文化机构的对接上,都可以提供便利,争取特事特办,为这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保驾护航!”
在官方“特事特办”的绿灯下,所有赴港手续畅通无阻,一个月后,杨玉莹在方远、陈晓奇以等人陪同下,终于踏上了香港。
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对内地既充满神秘好奇,又带着一种经济领先带来的优越感,普遍存在着不少误解和偏见。在不少香港市民的刻板印象里,内地来的多是“表叔”、“阿灿”,代表着落后与土气。
因此,当杨玉莹来访的消息传开,一些八卦小报不免带着几分审视甚至戏谑的态度,准备看这位“北姑”明星如何出丑。
然而,当杨玉莹真正出现在香港时,她展现出的形象瞬间打破了这些预设。她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连衣裙,外罩一件浅蓝色针织开衫,长发柔顺,妆容清淡。
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和闪光灯,她显得有些紧张,但始终保持着甜美的微笑,微微鞠躬,轻声说:“大家好,我系杨玉莹,好开心来到香港。”
这份恰到好处的羞涩与真诚,与她歌声中传递的气质一脉相承,立刻赢得了第一印象分。更重要的是,她那毫无攻击性的、纯净的“甜妹”形象,以及她的歌,完全绕开了敏感的政治领域,使得不同立场的香港人都能毫无负担地欣赏。
“杨玉莹!睇过黎呢边啊!”
“你嘅歌好好听啊!”
“你好得意啊!”
杨玉莹甚至拥有了她在香港的第一个正式“粉丝会”,一群人疯狂的围在口岸处迎接她,她甚至有点被吓到,因为内地从来没有出现这么疯狂的粉丝。
欢迎人群的狂热欢呼声还未散去,几家八卦周刊和电视台娱乐版的记者,经验丰富地迅速突破了风行唱片工作人员维持的防线,将长长短短的麦克风和录音机几乎戳到杨玉莹脸上。
“杨小姐!杨小姐!看这边!我是《东方新地》的记者!请问你第一次来香港,觉得香港系唔系真系好似传说中咁繁华?系唔系比你想象中更资本主义啊?”
“杨小姐,你咁靓女,歌声又甜,请问你现在有冇拍拖啊?你理想中的男朋友系咩类型?系唔系好似解晓东咁有才华嘅男仔啊?”
“杨小姐,有香港观众话,你嘅成功系因为内地市场大,同实力无关。你点睇呢种说法?你觉得你嘅实力同梅艳芳、叶倩文比点样啊?”
“杨小姐,最近的新闻,你怎么看待啊?”
杨玉莹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下意识地就要看向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