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好。我是高中生,今天请假过来的。”李默鼓足勇气,小声说道。
“我……我很喜欢你的歌,特别喜欢《后来》。”
杨玉莹抬起眼,目光落在这个满脸通红、眼神躲闪又忍不住偷看她的少年脸上,她的笑容似乎更真切了一些。
“谢谢你喜欢《后来》呀。不过高中还是要努力学习啊!”
她接过李默递来的磁带和挂历,拿起专用的签名笔,流畅而迅速地在磁带的歌词内页和挂历上她本人的画像旁,签下了那个带着小爱心的独特签名。动作行云流水,显然已经熟练掌握。
就在李默以为流程结束,准备接过东西离开时,她忽然又抬起头,然后微微一笑:“你叫什么名字?”
“李默,木子李,沉默的默。”
杨玉莹再次低下头,在潇洒的签名旁边,又认真地添上了一行一笔一划非常清晰的小字。
“祝李默同学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写完,她将挂历递还给李默。就在他伸手接过,杨玉莹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音量,小声快速地说:“嘘……不要告诉别人我给你签了这么多字呀……我字写得不好看,你多包容一下。”
这一刻,李默感觉自己的心都化了。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只会傻傻地点头,语无伦次地说了句“谢谢……谢谢……”,便晕乎乎地被人群推着离开了签售台。
走到远处,他才敢大口呼吸,怀里的挂历被他像宝贝一样紧紧搂在胸前。
完了,这孩子要成脑残粉了。
方远在旁看到了全部的过程,不禁感慨。
杨玉莹似乎天生就会和粉丝打交道,对所有来签名的粉丝都亲切和善,每个人都感到如沐春风。
签售会结束的当晚,上海声像出版社社长的电话就直接打到了方远的办公室,激动道:“方老板!疯了!全疯了!光是今天签售会现场带动的直接销售,南京东路门市就卖断了货!
我们仓库的电话已经被各区县的书店、音像店打爆了!首印的十万盒磁带,三天!只用了三天,上海本地就一扫而空!”
这个数字,在1989年的内地音像市场,是一个足以令所有同行瞠目结舌的成绩。
但这仅仅是开始。以上海这个时尚风向标为爆点,热潮迅速向长三角地区辐射。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的订货单如雪片般飞来,铁路货运站每天都能看到成箱贴着“星火文化”封条的磁带被紧急运往各地。
星火文化的电话铃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老迟负责对接各地蜂拥而至的经销商,嗓子已经喊哑。连创作部的陈晓奇和毕晓世都被临时拉来帮忙打包。
一场席卷全国的“毕业季”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首都的王府井书店、广州的首都路音像城、武汉的江汉路……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毕业季》磁带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电台的点歌节目里,《后来》的点播率一骑绝尘;校园的广播站,黄昏时分也常常会飘出那熟悉的旋律。
这股风潮,甚至开始反向渗透到一些思想更开放的企事业单位,年轻职员们纷纷在午休时偷偷欣赏。
星火彻底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