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带着他的最新相声段子,在上海一家颇有名气的剧场表演。然而,几场下来,现场反响却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掌声虽有,却远不如在其他地方那般热烈火爆。甚至散场后,他隐约听到一些本地观众用上海话嘀咕:
“噱头么啥噱头,还勿如去看王汝刚、李九松伊拉噱(不如去看王汝刚、李九松他们搞笑)。”
“就是呀,还是‘独脚戏’有味道。要么就是上次来看过的那个东北来的赵本山,我现在想起来还想笑。”
“赵本山?对的对的!上次我们厂请他表演了,太有意思了!”
“哟,你们厂效益不错啊,听说现在赵本山出场费可贵了。”
这些议论,一直在姜昆的耳边频繁响起。他是个对艺术有追求、对市场敏感的人,观众的反馈让他陷入了沉思。
上海的滑稽戏他特意抽空去观摩了一场。
演员王汝刚、李九松等人的表演确实精彩,现场笑声不断。但姜昆还是叹了口气,摇摇头:这种艺术形式强烈依赖方言和本地文化梗,南方的方言么,又不如北方好懂。所以笑果极具地域性,难以直接推向全国。
“那…那个赵本山呢?”他又向当地文化圈的朋友打听。
“哦,赵老师啊!东北来的,二人转、拉场戏,绝了!听说马上在工人文化宫还有场演出,票都快卖光了!”
姜昆立刻来了兴趣,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主办方星火文化。孔凡伟接到电话,听说是姜昆大师想来看演出,受宠若惊,连忙安排了最好的座位。
演出当晚,姜昆戴着帽子,低调地坐在观众席中。台上,赵本山和黄小娟使出了浑身解数,《瞎子观灯》、《宝座》等经典段子轮番上阵。
赵本山那独特的表演节奏,天生自带的幽默天赋还有出乎意料的包袱,全场观众乐不可支,掌声和叫好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姜昆一开始还保持着专业审视的姿态,但很快,他就完全被带入到了那种欢乐的氛围中,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飙了出来
演出结束后,姜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没有去后台打扰,不过,还是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赵本山这个名字。他甚至忘了自己是怎么走出剧场的,脑海里全是赵本山那极具生命力的表演。
说起来,姜昆的口碑在几十年后一直不算太佳,如果单纯因为他菜,新世纪后的段子不好笑,那无可厚非,因为菜就是原罪。
但是如果说他什么打压新人,打压一些相声社团,那就是无稽之谈了。
方远后来听说个趣谈,不保真啊。
说有一位相声大师,平时明里暗里各种挖苦讽刺姜昆,说姜昆迫害自己。主流相声界都是王八蛋,这一套话术说了十几年,然后岁数大了,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了。就找人给姜昆捎话要和解。
姜昆就回了一句:“让他先说说,我和他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需要和解?”
相声大师无语作罢。
嗯,在姜昆在春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不嫉贤妒能,反而大力提拔新人,包括赵本山后来也真的把姜昆视为恩人。这位直接掌掴冯裤子的大佬,在姜昆面前也是谦虚谨慎的样子。
怎么到自己在春晚上逐渐边缘化,走向管理岗位的时候开始迫害新人了?
逻辑上说不通啊。
对吧?
套用赵本山以后的话:“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还大环境,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