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压线进入半决赛(1 / 2)

1988年那会,春节只放三天假,大年初五,春节的喧闹劲儿还没散尽,星火公司那间小破屋就又热闹起来了。

老孔顶着一头乱毛,正唾沫横飞地跟姚珮芳掰扯新接的演出单子;吕小军猫在角落里,鼓捣他那堆宝贝音响设备,迟智强红光满面地回来了,走路都带风,见人就发东北带来的松子,嘴里还哼着“愁啊愁”,不过调子轻快得能上天——看来东北老丈人那关是妥妥过了。

张航也回来了,带回来一个不算意外的好消息:青歌赛初赛,过了!拿到了进青歌赛录制的资格证。

方远倒是不意外,因为本来就是报名业余组的比赛,张航的实力通过这个倒是完全没有问题。

吕小军和迟智强自告奋勇,去帮张航去排队买火车票,还顺便给方远买了一张。

方远主动提出要陪张航一起去,张航稍微感动了那么一下.....

你想多了朋友,你也就红这一两年了,过气时间也就比老迟稍微晚一点,我可是要去全程盯着杭姐姐和屠洪刚的......

到了首都,安顿好,第二天一早,方远就领着张航直奔那座在无数文艺青年心里闪着金光的大楼——央视。

进了大门,张航走路都顺拐了,手心全是汗。

方远捅捅他:“紧张了?就当来开开眼,长长见识。没事,你上了电视就等于出名了,别紧张,又没指望你真拿奖....”

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老板你这么说是不是太伤人了?

等了好大一会儿,工作人员喊到了张航的号码,摄像机黑洞洞对着他。张航觉得腿肚子有点转筋。

台下黑压压一片,评委席上坐着一排人,那气场……啧,隔着老远都能感觉到压力。

方远站在舞台后,总觉得有摄像头对着他,他在考虑要不要眉飞色舞或者是紧张十足的大喊:“转!转!转!”

“各位评委同志、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上海电视台选送的张航。”好在这话算是没出岔子。

音乐一起,是那首他练了八百遍的《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的原唱多潇洒啊,可张航一开口,那点他特有的味儿还在,但总感觉被什么东西压着,放不开。

唱得是没跑调,节奏也对,可就是……太平了!像一碗温吞水,没滋没味的。尤其是该往上顶、该抒发点小情绪的地方,他愣是收着劲儿,生怕唱破了音似的。

方远在台下角落里坐着,皱起了眉头。

完了,选错歌了!这歌太软了,搁这高手扎堆、评委耳朵都刁钻的地方,根本炸不出水花。张航还是太紧张,没放开。

一曲唱罢,稀稀拉拉的掌声。张航鞠了个躬,后背都湿透了。

接下来,就是“审判”环节。评委席上那几位,眼神一个比一个毒。

“6号选手张航,是吧?声音条件有特点,很干净,挺有故事感。但你这《三月里的小雨》唱得……太温吞了!三月的小雨是淅淅沥沥,可唱歌的人心里不能也跟着淅淅沥沥啊!得有点层次,懂吗?”

这位是词坛大佬凯传,写《边疆泉水清又纯》那位。

另一外大佬孙善耕接着点评:“凯老说得对。你这演唱和编曲都太‘规矩’了。比赛嘛,得有点棱角,有点让人记住的东西。你这太平,听完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