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深冬的上海气温正低。
方远走出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时,寒风吹得他裹了裹身上的皮夹克,可惜因为是人造革,冻得梆硬,一点也不贴身,该冷还是冷。
但是,20岁大小伙子火力正旺。
不冷!
他抬手看了看腕上那块上海牌手表:下午四点二十分。
“八十年代的娱乐方式真特么的枯燥啊!”方远吐槽,顺脚踢飞了脚边的一个小石子。
重生回来已经半个月了,方远还是无法完全适应这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甚至连彩色电视都稀罕的年代。
但是更无法适应的是兜里永远空荡荡的窘迫感,现在口袋里就一张大团结。让他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前世被债主堵门的时候。
不对,至少前世他还好歹有过风光。现在呢?明明知道遍地黄金,却连把铁锹都买不起。
方远现在每天除了在街上闲逛,就是去电影院消磨时间。
重生前那会儿方远是个影视公司小老板,主要做短剧,还坑了不少起点大神的钱。
风水轮流转,志得意满之际,方远又被合伙人骗走了一大笔钱,债台高筑。借酒消愁之际,然后就回来了。
方远回头看了眼电影院门口褪色的海报,《少林寺》三个大字已经不太清晰了。
这是李连杰的成名作,1982年上映,五年过去了,这家破电影院还在放这部老片子。
放映厅里空气浑浊,气味难闻,银幕上的画面时不时会跳动几下,但观众们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我就算无聊死!枯燥死!闲得跳楼!也不会看这种老片子!
嘿嘿,真好看!
八十年代的人民精神生活还是太匮乏了啊!得需要我来拯救。
方远无意识的哼出了主题:“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唉,这波放映红利,够大和尚逍遥到2025年去。
方远哼着完《少林》,又哼《牧羊曲》,不知道哼了几遍。拐进弄堂,就看见自家窗户透出的暖黄灯光。
母亲肯定在准备晚饭了。
“妈,我回来了!”方远跺掉布鞋上的雪泥,掀开门廊处挂着的棉帘子。
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沈慧芝正系着蓝布围裙正在炒青菜。
“快去洗手,你爸今天特意买了条鲳鱼儿。”她说话时带着软糯的上海口音,却总爱学父亲说儿化音,把“鱼”说成“鱼儿”。
客厅里,方青松正修理收音机,抬头看到儿子,张口道:“小远,帮我把《无线电》杂志拿来。”
声音温润,还带着胸腔共鸣。
嘿!好久没听到老头的声音了哈!以前没发觉,现在一听还真是!
不愧是上影厂的配音演员。这雍容华贵劲儿。
方青松原本是八一厂的,专门配一些政委啊、领导啊这些角色。后来上影厂发行大量译制片,就把他要过来了,直接落户。又跟上海棉纺十七厂的沈慧芝相亲结婚,生下姐姐方瑶和方远。
姐姐这会儿在首都上大学呢!
方远从五斗柜上取杂志时,碰到了了父亲收藏的电影票根。这些泛黄的纸片上印着《佐罗》《虎口脱险》等片名,每张背面都用工整的字迹写着日期。
最上面那张是父母第一次约会时看的苏联电影《法吉玛》,票根已经发脆。
“别动你爸的宝贝。”母亲端着蒸鱼出来,朝父亲努努嘴,“上次大扫除我扔了张破票根,他念叨了半个月。”
父亲估计修这收音机有段时间了,看到沈慧芝端菜上来,松口气,赶快丢掉螺丝刀,迅速转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