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站在临时指挥中心的全息投影前,凝视着那份刚刚整理完毕的报告。地下掩体深处的数据存储区尚未完全解析,但眼下,他必须将注意力转向更紧迫的任务——科技共享计划。
伊莎贝拉缓步走来,手中握着一份加密文件。“外星科研团队已经抵达,但他们对共享技术仍持保留态度。”
“我明白。”星耀合上手中的终端,“他们担心自己的核心技术被我们掌握后会被滥用,或者反过来,我们的成果也会被他们拿去用于战争。”
“正是如此。”伊莎贝拉点头,“尤其是来自‘泰瑟恩’文明的代表,他们的科技体系极为精密,几乎不对外公开过任何核心数据。”
星耀微微一笑,“那就从信任开始。”
会议室内,各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汇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息。星耀步入会场时,众人纷纷起身致意。他没有多言,径直走向主位,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代表。
“各位,”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今天我们聚集在此,并非为了争夺谁的技术更高明,而是为了共同进步。银河经历了太久的战火,重建不仅仅是修复城市和基础设施,更是修复知识、修复信任。”
一位身披银色长袍的泰瑟恩代表站起,语气谨慎:“星耀阁下,我们理解您的愿景,但我们也有担忧。我们的科技基于量子流控制,一旦落入别有用心之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星耀点头,示意身旁的助理打开全息屏幕。屏幕上浮现出一个全新的协议草案——《跨文明科技共享公约》。
“这是我与各族代表商议拟定的协议框架。”他指向屏幕上的几个关键条款,“所有共享技术都将登记备案,设立访问权限;双方科研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更重要的是,所有研究成果不得用于军事扩张或单方面压制其他文明。”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最终,那位泰瑟恩代表缓缓坐下,神色复杂。
接下来的数日里,遗迹与外星势力的科研团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交流。起初,双方在术语理解和技术逻辑上频频出现分歧,甚至连基础概念都难以统一。一场关于能源转换率的讨论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直到一名精通多种科技体系的翻译官提出折中方案,才让两方专家达成共识。
“这就像用两种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一名人类工程师感慨道,“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随着沟通的深入,合作也逐渐展开。遗迹的旧式能量核心被拆解分析,结合外星种族的高密度储能技术,成功研发出新一代便携式能源装置。这项突破不仅提升了遗迹城市的供电效率,也让外星科研团队意识到,彼此的知识融合确实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进步。
然而,真正的考验出现在实际应用阶段。当技术人员尝试将外星动力系统植入遗迹的防御塔时,兼容性问题爆发——两种截然不同的能量输出模式导致设备频繁宕机,甚至引发小型爆炸。
“这不是简单的参数调整。”负责该项目的一名工程师皱眉,“它们的能量流动方式完全不同,强行整合只会造成系统崩溃。”
星耀亲自前往实验现场,看着眼前冒着烟的设备残骸,心中已有判断。“我们需要一个桥梁,一种能够协调两者能量流的中间装置。”
于是,一支由人类、泰瑟恩、以及来自伊莎贝拉母族的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小组迅速成立。他们在实验室中日夜奋战,不断测试各种材料与结构组合。终于,在第七天清晨,一组新型复合导能环被成功制造出来,它能够在不改变原有系统架构的前提下,实现能量的双向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