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易主,立刻在地面战场上引发了连锁反应。
失去了空中掩护的樱花帝国陆军,彻底暴露在了盟军的打击之下。p-80“流星”们如同不知疲倦的死神,与p-47“雷电”等攻击机一道,轮番对樱花国的地面部队进行着“随叫随到”的空袭。樱花国的坦克、炮兵阵地和补给车队,成了它们最理想的靶子。
山下文大将的指挥部,被迫在一天之内转移了三次,以躲避越来越精准的空中打击。这位身经百战的宿将,第一次感受到了如此彻底的无力感。他的部队,在付出了近十万人的伤亡后,终于艰难地推进到了巴西高原的东部山麓。但迎接他们的,不是胜利的坦途,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钢铁“铁砧”。
蒙哥率领的英吉第八集团军和联邦的几个精锐山地师,依托着险峻的地形,构筑了由无数个碉堡、反坦克壕、炮兵阵地和雷区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而这个体系的“牙齿”,是数千门大夏帝国提供的重型火炮。
152毫米的加榴炮,射程远、威力巨大;122毫米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齐射就能将一个山头变成火海。这些火炮,在经验丰富的英吉利炮兵和同样由大夏顾问指导过的联邦炮兵手中,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
樱花国陆军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就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中化为了泡影。一个精锐的步兵联队,在冲锋的道路上,被一轮火箭炮齐射覆盖,伤亡超过八成,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我们的炮兵呢?”樱花国前线指挥官,渡边正夫中将,在掩体里对着电话咆哮,“为什么不压制敌人的炮火?”
电话那头传来炮兵联队长绝望的声音:“将军!我们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他们的火炮部署在山脉的另一侧,是超视距攻击!我们的观察哨一露头,就会被他们的飞机炸掉!我们正在遭受他们炮火的毁灭性打击,自身难保啊!”
这正是大夏顾问团设计的“铁砧”战术的精髓:利用现代化的侦察和通讯手段(,将炮兵主力隐藏在反斜面阵地,通过前沿观察哨、侦察机甚至渗透到敌后的特种部队来提供目标数据,进行间接瞄准射击。这种超越了樱花国陆军理解范围的战术,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炮兵决斗”变成了单方面的挨打。
进攻变成了地狱。樱花国士兵们必须冒着头顶的飞机和无处不在的炮火,去冲击那些由钢筋混凝土和重机枪构成的堡垒。每一寸土地的推进,都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巴西高原的红土地,被染成了更深的暗红色。
战役,陷入了僵持。或者说,陷入了蒙哥马利和龙宸所期望的“泥沼”。
樱花国陆军就像一头撞上铁砧的公牛,头破血流,却依然在惯性的驱使下疯狂地向前冲撞。他们的战线越拉越长,后勤补给线在盟军空军和游击队的双重打击下,变得岌岌可危。
说到游击队,拉维·辛格上尉和他那些从“海绵”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正扮演着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没有退到“铁砧”防线,而是接到了一个新的命令:化整为零,返回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樱花国的后方展开破袭战。他们的装备得到了改善,大夏的“友好协会”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给他们送来了自动步枪、炸药和便携式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