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认真地听取了每一个人的发言,并不时与他们进行交流。他要的,就是这种直面问题、集思广益的氛围。
会议的最后,王昊作了总结性发言。
“各位的意见,都很好。内阁要马上整理,形成具体的政策文件,下发执行。”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扫过帝国的广袤疆域。
“对于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朕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提质增效’。我们前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粗放型的,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接下来,要把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产品质量要提升,技术含量要增加,环境污染要治理。朕要的,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第二,‘创新驱动’。要继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不仅是军事科技,民用科技同样重要。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民生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除了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还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帝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政府要帮着老百姓一起扛。要让帝国的每一个子民,都能分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活得有尊严,有保障。”
“第四、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展开,每个省必须要有一所综合类大学、一所理工类大学、一所师范类大学、一所农业类大学、一所医科大学,沿海省份可以增加一所海洋航海类大学,由教育部直属;每州建立一所技术学院,由省教育厅直管;每县建立两所高中,每乡镇建两所初中,这是重点工程,帝国民族的未来,中央直接在全国建立108所重点大学。”
“第五、从省会到县城都要建立三所医院,就叫中医院、人民医、皇家医院,乡镇建立一所人民医院,村里建一所医疗所,交给乡下有资质的医生承包。”
“至于区域发展,”王昊的手,重重地落在了地图的中西部地区,“朕决定,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未来的投资重点,将全面向西北及东北部倾斜。朕要让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新的发展热土!”
王昊的讲话,为帝国“五年计划”的后半程,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从追求速度到注重质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转型。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一个“小道消息”开始在与会的官员中不胫而走:内阁正在秘密规划第二个“五年计划”,而其预计的总投资额,可能高达惊人的500亿龙元!
这个消息,如同一剂强效的兴奋剂,再次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他们知道,帝国的黄金时代,远未达到顶峰。短暂的调整和阵痛之后,必将迎来新一轮更加波澜壮阔的腾飞。
而那些被产能过剩、金融泡沫和区域差距所困扰的问题,在更加宏大的发展前景和强有力的国家调控面前,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夏帝国这艘巨轮,在经历了初期的狂飙突进后,正在进行一次精准的航向微调,以一种更加稳健、更加持续的姿态,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