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一把巨大的、无情的刮刀,将兰波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民族肌理和文化脉络,彻底地刮除、重塑。数百年形成的村庄社区被摧毁,家庭被迫分离,无数的个人悲剧,汇成了这场时代的洪流。
德普士和沙罗的统治者们,对这些个体的痛苦,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实现其宏大政治目标的必要代价。通过这次“净化”,德普士帝国,在其东部,建立起了一道纯粹由德意志人组成的、坚实的“东方壁垒”。而沙罗帝国,也借机清理了边境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巩固了对新领土的控制。
随着兰波王国的覆灭和残酷的人口交换完成,西方大陆的版图被强行改写。一种被称为“德沙新秩序”的恐怖平衡,笼罩了整个东欧。
在柏林堡,威廉四世志得意满。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东线最大的威胁,并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纳入囊中。现在,他终于可以集中帝国的全部力量,来对付西方的宿敌——法希和英吉。
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从兰波西部掠夺来的工业设备和熟练工人,被整合进德普士的军工体系。坦克、飞机、大炮的产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德普士的总参谋部,曼施坦因元帅的策划下,制定了一份代号为“黄色方案”的大胆作战计划。该计划的核心,不再是像一战时那样,从正面硬撼法兰防线,而是将主攻方向,选定在被法希人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行的”阿登山区。
他们计划用强大的装甲集群,突破阿登山区,然后像一把利刃,直插英吉利海峡,将集结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主力,彻底包围、歼灭。
这是一个比“白色方案”更加大胆、更加疯狂的计划。一旦成功,整个西欧的战局,将在几周之内,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格勒,沙皇尼古拉三世也在享受着胜利的果实。他不仅向西扩张了领土,还通过对兰波东部的残酷掠夺和与大夏帝国的贸易,获得了发展其落后工业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
一船船从兰波拆卸下来的机器设备,被运往北部荒原以东的工业区。同时,来自大夏帝国的工程师和技术顾问,也带着先进的图纸和设备,抵达了沙罗。他们帮助沙罗,建立起了新的坦克工厂和飞机制造厂。沙罗帝国着名的t-4中型坦克和伊-2强击机,其设计理念中,就有着不少来自大夏帝国的影子。
沙皇深知,与德普士的同盟,只是暂时的、基于共同利益的苟合。那头西方的雄鹰,迟早会把贪婪的目光,投向沙罗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他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应对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于是,在与德普士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墨迹未干之时,沙罗帝国便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兰芬。一场被后世称为“冬季战争”的侵略,悄然拉开了序幕。
德沙两个帝国,都在为各自的下一步行动,积蓄着力量。他们之间的和平,脆弱得如同一张薄纸。
而在海峡对岸,英吉和法希两国,依然沉浸在“静坐战”的虚假安全感之中。他们天真地以为,战争会像他们所预想的那样,演变成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法希的将军们,依旧对他们的法兰防线,充满着盲目的自信。他们的情报部门,虽然也收到了德普士在阿登山区集结兵力的报告,但他们固执地认为,那只是德普士的佯攻。
英吉帝国,则将希望寄托于对德普士的海上封锁,并开启了造船狂暴模式。他们相信,只要切断了德普士的海上贸易线,就能像上次大战时那样,最终将其拖垮,毕竟英吉帝国再家大业大,也扛不住三线作战,黄州大战还在进行中。